沈华:从历史文化背景解读战国时期的玉器风格

买玉网 玉器欣赏 119 0

一、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东周从公元前770年一直延续到公元前221年,整体延续了550年,这其中的两个重要时期,也是从春秋到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艺术空前活跃和发展,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春秋时代诸侯国众多,而有些小国人员本来较少,所谓的军队其实根本没有多少人,军队之间的战争更像现在的打群架,也比较符合部落之间的矛盾解决方式。

沈华:从历史文化背景解读战国时期的玉器风格

当时总共有几百个部落之间的小国,到了春秋后期,在史书资料中仅有170余个国家的名称了,诸侯之间开始出现大鱼吃小鱼的吞并现象,我们现在查阅资料可以知道,仅楚国就凭一己之力,吞并消灭了40多个小诸侯国,我们前面看到的曾侯乙,黄国等,最后都被纳入到楚国的版图之中。

但是那时的战争很有意思,由于参战军队人员较少,所以战斗也都处于可控的状态之内,都是一日之内解决战斗,而且彼此以君子行为作为约束,有时战争更像是目前体育比赛中的一种竞技,双方都会保持一种艺术性的战斗仪式,不会偷袭,也不会使诈,西方将这种勇士之间的较量称之为骑士风度,其实两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先是这个行业的创立者。

沈华:从历史文化背景解读战国时期的玉器风格

随着各自吞并的版图扩大,到了春秋晚期,几百个附庸的诸侯小国最后仅存下十二个强大的国家,而且根据孟子的记载,真正能称得上是“国家”的只有七个,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韩、齐、秦、楚、燕、赵、魏、,如果记不住,就把这句谐音记下来“喊齐秦去演赵薇”。

进入战国时期以后,随着部落之间的合并和增强,部队的人员得到有效的提升,春秋时期的君子交战意识也被逐渐舍弃,各个国家的版图面积相当于今日欧洲各国的大小,各个国家互不认输,互相兼并,战争开始进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的规模中,成为极为凶残和血腥的旷日持久的胶着状态,从公元前475年一直打到了公元前221年,延续了254年,也是中华历史上分裂时间最长,对抗最严重,并且伤亡损失最大的一个阶段。

“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就是这样延续并互相纠缠着,而且民间的生活和交流也是同期交往着,加上游说在各国之间的治国理论和强国措施,也为“百家争鸣”提供了舞台和土壤,这个阶段是铁器出现并相对成熟运用的阶段,不仅仅是用于冷兵器,更多的也是被投入到生产和创作之中。

沈华:从历史文化背景解读战国时期的玉器风格

二、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的艺术特征对玉器的制造而言,这也是战国玉器脱离商周玉器特点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玉器用途广泛,基本脱离了严格规范、宗法礼制的束缚,在那个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的社会时代风尚中,将玉器制造的人格化,理性观和道德观,终于得到了一个全新的释放。

这个阶段的玉器开始出现创新的艺术设计,匠意大减,造型精致流畅,形成艺术趣味浓厚的新风格。

沈华:从历史文化背景解读战国时期的玉器风格

而且这个阶段开始注重玉材本身的物质美和艺术加工的创造美,玉雕作品主题明确,含义清晰,有生动形象的艺术语言,材质的造型和工艺的装饰特点,独树一帜,在中国玉雕史上占有光辉灿烂的一页。

三、战国时期的玉器鉴赏要点战国时期的礼仪用玉的制度仍然存在,但功能日益淡化,观念上被赋予新的内涵。

用玉质材料制造的生活用具逐渐增多,主要有梳、韘、灯、杯、简册、博具等。

写实像生作品有马、人、兽、蛙等。新增品种有带钩、剑饰、玺印等。

沈华:从历史文化背景解读战国时期的玉器风格

占主导地位的佩饰玉,已发展至全盛。

形饰复杂多变,不断更新,精品迭出,令人叫绝,是这时期的一大特征。

战国玉器造型注入了新气象,造型日趋多样,更显生动活泼,如出现了带附加装饰的璧与璜、呈曲波状结构的龙、增多了镂孔的佩饰。

装饰由繁褥富变化向简练、清新、规范化发展。

沈华:从历史文化背景解读战国时期的玉器风格

纹饰主要有谷纹、蒲纹、(勾连)云纹、兽面纹、龙纹、凤纹、鸟纹、蟠虺纹等,蒲纹、蟠螭纹是新增的,各种纹饰或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

造型装饰,追求新意;构图讲究,布局严谨;形象对称,无可挑剔。

摆脱了商周以来的图案化倾向,形成了独立的艺术风格。

早期继承春秋的工艺,多使用透雕、平面雕刻、隐起等手法。

沈华:从历史文化背景解读战国时期的玉器风格

中后期则侧重于隐起法的应用,常用的单阴刻线细而利,走势扭曲而委婉,花纹卷曲多相连,灵秀纤细又遒劲,井然有序地精细刻画,被称为“游丝毛雕”,是战国、西汉玉器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透雕技艺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这都得益于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

温润的玉质、精致的琢工、繁巧的造型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沈华:从历史文化背景解读战国时期的玉器风格

标签: 玉器欣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