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王建泉

买玉网 玉器品牌 774 0

红山文化(6500-5000年)玉器的制玉工艺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制玉工艺的核心“制玉工具”,制玉工具的进步,最重要体现在玉器精美形状和精细的纹饰。

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王建泉

红山文化时期主要使用石质制玉工具,利用线切割或片切割切割玉材,刻划纹饰多使用石质工具。此时可能会出现第一代原始砣机。使用横轴立砣旋转,手给动力,多人分工或合作共同操作。砣具可能以石、木、骨、陶等材料而非金属材料制造而成。

以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为代表,神、兽、鸟、刀法奇巧,简洁大气,极富想象力,抛光,打磨别有特色。

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王建泉

01、红山文化用玉分三大类

01-1、宽甸玉。广义和田玉。产自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与岫岩县同属一山脉,近邻。

01-2、岫玉。蛇纹石玉。也是产自宽甸县(在大多数成矿条件过程中,化学物质大至相同时高温形成蛇纹石,温低时形成透闪石。很多产透闪石的矿区都会有蛇纹石伴生)。的玉石。

01-3、杂色玉。似玉矿物。玛瑙、绿松石、青金石、水晶等。

02、红山文化纹饰特征

02-1、红山文化玉器,凡板状者,边缘均呈斜坡薄刃状。

02-2、勾云形器,平面则以凹槽装饰。俗称打洼。

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王建泉

02-3、部分没有凹槽的板状物,不论方形,圆形、或不规则形,除马蹄形器底部是齐平外,边缘也是薄刃状。

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王建泉

02-4、立体圆雕,剖面大多是椭圆形。

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王建泉

02-5、管状形圆勒,又名管状形器。一端齐平,一端抹斜。也有两端抹斜的。

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王建泉

02-6、圆雕C形龙,下颚及首部有整齐的网状纹,少数鸮鸟,尾跟部有稀松的网状纹。

02-7、有少量写实动物。

02-8、红山玉器钻孔,大多是喇叭孔,有单面孔,也有两面对穿的。鸮鸟等钻孔,全是象鼻孔,在背部。

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王建泉

02-9、有方形与尖形两种突齿。

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王建泉

02-10、红山文化已有弦纹。

03、红山文化动物眼睛

03-1、梭形眼。

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王建泉

03-2、圆形眼睛。

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王建泉

03-3、重环眼

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王建泉

03-4、漩淌眼

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王建泉

04、红山文化的龙

红山文化的龙是中国龙(图腾)的始祖,猪鼻蛇身,尾端内卷,以具备了蛇的形象,只是头顶多了一撮逆风飞扬的鬃。来表示龙的动态美。C形龙应该是猪与蛇的集合体。

04-1、它的演变形态有三种;

04-1-1、红山早期,是立体的猪龙。

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王建泉

04-1-2、红山中期,玦形螭龙。

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王建泉

04-1-3、红山晚期的C形龙,此期龙形,以有动感,唇部前伸,似有腾飞之势。这个深绿色的龙,琢工精湛,造型优美,弧度适中,向后飘扬的长发,边沿削成薄刃形,约占全器三分之一,是红山文化最生动、活泼的龙。

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王建泉

05、红山玉器的鉴定

红山文化玉器的鉴定,除了掌握这个时期玉器的型制‬、‬纹饰、雕工、‬沁‬色‬等‬特征。玉‬器‬的‬应‬用材‬质‬也‬是‬非‬常‬的重要的鉴‬定‬依‬据‬。‬

05-1、红‬山文化玉器的材质

红‬山‬文化玉器使‬用‬的‬是‬‬宽‬甸‬县‬所‬产‬出‬的‬玉石‬‬,‬‬大‬部‬分是‬透‬闪‬石‬玉‬‬,‬少‬部‬分‬为‬蛇‬纹‬石‬玉‬‬。‬对于玉‬材‬的‬鉴定我‬们要‬掌握使用玉‬材‬的‬基本性‬质‬,‬了解玉‬材‬的‬特点,‬‬对玉材的质地、颜色、硬度、透明度、光泽以及其他物理特性准确理解和掌握。‬才‬是‬鉴别红‬山‬玉器的基础。

05-2、红山玉器的造型特征及纹饰变化

造‬型特‬征和‬纹‬饰‬是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的主要依据。地域性是其主要特色。与其‬它‬文化出‬土‬玉器有‬很‬大‬区‬别‬,‬红山文化玉器中的“C”形龙、猪龙、马蹄形箍、勾云形器、鸮、双龙首璜等特色鲜明。虽然其中的部分玉器的使用功能争论较大,但这些代表性玉器的原始宗教性与部落首领的特权性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鉴定红山文化玉器时,必须清楚在这一时期都有哪些类型玉器的存在,它们的大小的变化,造型中的细枝末节,器具的使用方法等。了解这一时期玉器的总体时代风格。研究并了解红‬山‬文化玉器产生的时代背景,对于学习者鉴定红‬山‬文化玉器是十分重要的。

05-3、红‬山‬文化玉器的工‬痕‬

红‬山‬文化玉器制作痕迹是最直观的鉴别依据。古人制作玉器时,纹饰的制作绝非仅仅追求好看,而绝大多数有其特殊的内在含义,越是久远的就越是如此。而由于红‬山‬玉器制作年代久远,没有保留全套完整的加工器具给后人了解(‬明‬代‬中‬晚期才‬有‬文字记载玉器加工的程序和方法,‬距今也就几百年而已)‬。所以玉器表面的痕迹都是研究红‬山‬文‬化‬玉器制作的最佳线索,因此也就成为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的主要依据。

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王建泉

05-4、红山文化时期玉器特‬征‬

红‬山‬文化玉器表面很少装饰纹样,个别的如“C”形龙的额部的网状方格纹,猪龙眼、耳、嘴部雕琢的线纹,勾云形器上镂空与打洼技法表现得“眉”、“眼”、“牙”等,经认真观察研究发现,这些纹样应具有特殊的含义,制作这些纹样则有一套成熟的程序与工具。‬玉鸮、玉蚕蛹等打孔痕迹,玉箍的中空取料痕迹均是研究红山文化玉器的制作工具与技法的最好实证。

06、红山文化时期玉器的沁色

根据常见的红山玉器沁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云雾沁

也叫烟沁,是红山玉器当中最常见的沁色,从感官上看,就像长了一层薄雾一样。有一种流动的感觉,但它与玉器已融为一体,并且深入玉肌。即使用手搓掉,仍可以再生,在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形成这种沁色是非常难的,应该至少有几千年的时间。

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王建泉

2、奶白沁

这种沁色看起来很温润,非常洁净,如果透过光能见到其原有的玉色。奶白沁看起来是很厚的一层,其实它也是薄薄的一层,像这种沁色的玉多为黄白老玉才会生成,那是因为黄白老玉密度和硬度均较高,所以不宜受沁。经过地下土质几千年的沁蚀,看着似付在玉的表面之上,其实已深入玉肌。无论从玉质上还是从性质上讲,具有这种沁色的玉器也是红山玉器中较优者。

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王建泉

3、开窗

是指红山古玉受沁部位中间露出一小片没有受沁的部分。让人能了解这块古玉材料本来的面貌,这种受沁的红山古玉气色自然厚重,让人感到有种由深至浅的层次感,并且有一种扩散的动感,尤其是在受沁与不受沁之间,表里之间。沁层具有超常的立体感。

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王建泉

4、鸡骨白

由玉器在土中受时间、土壤和温度的影响,产生一种钙化现象。有些鸡骨白,就是因为入土前被火烧过。从这点也可以发现,红山文化早期的宗教活动中具有火葬和用火祭祀的宗教特点。由于火烧而造成玉质的松软,玉器埋于地下后,会很容易被土质和雨水等侵蚀。受沁的程度也有轻有重。轻者肉眼看见大小不一的圆形斑点,用强光照射此处可偶见透光,重者已经完全钙化。这也是玉的一种质变现象,钙化的玉说明了他已脱离玉的特点,失去了玉性。钙化中的玉会比较松软,或者较为松脆,怕磕碰,甚至酥软的已经用指甲能抠得动。

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王建泉

5、冰片纹

冰片纹是玉器的自然老化现象,是受热膨胀与冷缩,雨水以及土质所含有的弱酸、弱碱的腐蚀而形成的,是沁入玉质之物催化作用的结果。特别是由于北方地区的土质一般呈碱性,以及气候温差又比较大等原因,红山玉器大多数存在这种冰片纹。

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王建泉

6、血沁和黑色沁

有很多古人甚至现代人都认为血气是人的鲜血所沁,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一个人的血液和肉体不可能在地表存留时间太久,血液的时间一长就不再是红色,而且随着温度会自然蒸发掉。更何况玉器是刚刚入土时一直非常坚硬的玉器。这种沁色的形成,主要是受地下土质所含的二价铁所沁。受沁的程度有轻有重,轻的有时为黄色中的,有时还带有黑红色时二价铁以氧化成三价铁呈块状分布。黑漆古有大部分是水银或朱砂还原成汞制色。

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王建泉

7、土沁

有人称为大皮壳、土嘎巴。这种土沁一般由红土、黑土和黄土沁成黑、黄和土红的颜色,皮壳中间似乎有一个小核,周围呈放射状。并分层,经过千年的土蚀,小核部位会出现疙瘩或小坑,或变为土咬或蛀蚀,这种皮壳与玉质表面以形为一体,甚至用水泡后都很难清除掉。

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王建泉

总之,红‬山‬文化玉器的鉴定,即‬要‬有‬深‬厚‬的‬理论又‬要‬有‬长‬时间‬实践结合,不‬段‬摸索,找出其玉‬‬器‬发展的规律,进而总结出一套切合自‬己的‬实用‬的方法,‬不被固有的信条束缚,才能有所突破,有所成‬就‬。

标签: 红山文化玉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