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买玉网 玉器品牌 112 0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玉玦北阴阳营文化直径4.6 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岗北阴阳营191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绿色蛇纹石质,局部带沁痕。圆环状,一侧从里至外切一缺口,缺口较为平整,明显系线切割所致,内孔较为粗糙,应系用实心钻两面对钻成形。该慕出土一对玉玦,位于耳下,当为耳饰。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玉玦北阴阳营文化直径4.8 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岗北阴阳营61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青玉质,器表带有明显的沁痕,质地并无明显朽蚀。圆环状,一侧从里至外切一缺口,缺口较为平整,切割线痕清晰可辨。内孔较为光滑,有明显的修磨迹象。此玦出于人骨架胸部,与玉璜一同出土,可能也作佩饰。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玉璜北阴阳营文化长8.7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岗北阴阳营194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青玉质,表面有不同程度的沁蚀。玉材经矿物学鉴定,主要成份为阳起石及透闪石。半环形,璜体一面圆弧,另一面扁平,并留下明显的抛物线切割痕。两端系挂的小孔,系两面对钻而成,孔两端大小不一,既有琢磨时留下的不规整痕,也有长期佩挂的痕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玛瑙璜北阴阳营文化长10.2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岗北阴阳营120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白色,一端有天然绺裂,透明度较高。略呈半环状,两端有穿挂之用的小孔。表面润滑。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玉璜北阴阳营文化长14.8 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岗北阴阳营墓葬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绿玉质。形式较为特殊,由两截带一定弧度的玉条,构成三分之一环状璜,两玉条的连接处各琢一竖小孔,并沿小孔向内上下各琢出一浅槽,这样两孔穿系的绳从正面看不易觉察,构思巧妙。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玉璜崧泽文化长9厘米

江苏省吴县唯亭草鞋山遗址88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黄玉质,一端沁泽较重。不规则扁长条形,系利用边角料加工而成。璜一侧的原有系孔被损,后又琢了一孔。表面抛光,线切割痕清晰可见。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玉璜崧泽文化长8.4厘米

江苏省吴县唯亭草鞋山遗址105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玉质呈淡黄色,细腻光滑,下端带有天然绺裂。器呈半壁状,器壁扁薄,上下边缘厚薄不匀,下边弧缘磨出薄刃。两端上方对钻小孔,孔壁上端部分有磨损痕迹,系长期使用所致。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玉璜崧泽文化长1.5厘米

江苏省吴县唯亭草鞋山遗址97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黄玉质。近似半壁形璜,半孔较小,半璧较大,两端有明显使用痕迹的系孔。器壁两面有所不同,一面光滑平整,另一面有明显的线切割地物线痕,深浅不一,间有宽窄之分。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玉璜崧泽文化长9.4 厘米

江苏省吴县唯亭草鞋山遗址3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玉质,局部有腐蚀现象。半璧形璜,内半孔琢磨精细,一角缺损,壁面较平整,边缘略有损。两端小孔上端磨损较重,有明显的使用痕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玉环崧泽文化直径4.5厘米

江苏省海安县青墩遗址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玉质,质地沁蚀较重。扁平圆形,外边缘磨得较规矩,中孔对钻,孔壁未经修磨。一面较为光滑,另一面有深浅不一却有规律的弧线切割槽,应是切料时留下的痕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双联玉璧崧泽文化高5.7厘米

江苏省海安县青墩遗址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青黄玉质,上下两端黄褐色较重,中间部分玉质较为细腻,内含微量杂质。扁平椭圆形,上下对钻大小基本一致的双孔,形成双孔联环,孔间琢成束腰状。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玉环崧泽文化直径9.5厘米

江苏省吴县唯亭草鞋山遗址87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白玉质,质地细腻,保存良好。扁平圆形,环壁厚薄不匀,内孔基本正圆,外边缘不甚规整。环壁一面留有一组切痕。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玉环崧泽文化直径9.1厘米

江苏省吴县唯亭草鞋山遗址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白玉质,内含青斑点,土沁均匀。圆形,内孔较大,环壁厚实,厚薄不匀,切圆不甚规整,抛光工艺较好。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玉钺崧泽文化长13厘米

江苏省吴县唯亭草鞋山遗址28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玉质,局部带沁泽。扁平长方形,宽弧刃,斜肩,钝端斜直,对钻双孔。上端一孔已残,下端一孔内壁留有错位钻台痕。两孔周围有抛物线痕,应与切割玉料有关。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玉钺良渚文化

长18.9、刃宽13.7、厚0.5厘米

江苏省武进县寺墩遗址5号墓出土,现藏于常州市博物馆。青褐玉质,内隐绿色斑纹,器表有铁沁现象。梯形状,形体扁而薄,轮廓线条流畅,双肩斜收,一角缺损。宽弧刃,不出锋,无使用痕迹。顶端琢有一半圆孔,其下琢有一圆孔,对钻而成,管钻痕迹清晰可辨。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人兽形玉饰良渚文化

高5.5、宽1.3、厚0.2-0.4 厘米

江苏省昆山市赵陵山77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白玉质,内隐绿色斑纹,光洁细腻。以琢磨及镂空工艺琢一人兽复合形图像,顶端为一仰天长啸的神鸟,下面是一曲肢男性像,头戴平冠,冠中出一粗壮饰物与神鸟相连,人鸟间雕一小松鼠。下面琢有一小孔,似起固定之用。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人形玉饰良渚文化高6、宽1.2厘米

江苏省吴县张陵山5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褐黄玉质,质地细腻。上面是一尖状部分,为人的高冠,下面是一简化的半身男性人像,重点刻划眼、鼻,其他部位省略。以镂空技法成形。因形如尖状,以往亦被称为玉蛐。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蛙形玉饰良渚文化

长4.8、宽3.2、厚0.2-0.7厘米

江苏省吴县张陵山4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玉呈黄绿色,带有褐斑玉皮,透明洁润。系利用边皮料雕琢而成,依玉料形状琢似蛙又似蝉的动物形象,一面保留原始切割面,不施任何纹样,另一面前端钻出系挂小孔,后端磨出动物腿、尾,并有交绘阴刻线,形成曲肢动物形象。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玉人像良诸文化高4.6厘米

江苏省高淳县朝墩头遗址12号墓葬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浅绿色玉质,质地细密。在一块弯曲不平的玉料上,以简洁夸张的手法,琢刻戴冠站立男性人像,衣冠清楚,五官齐全。人体结构虽不合科学比例,头大、体小、脚短,但人的脸部形象刻划正确,古拙之美油然而生。背面光素无纹,保留原始切割痕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龙形玉环良渚文化

直径3.4、孔径1.2、厚1厘米

江苏省常熟市练塘镇罗墩遗址8号墓出土,现藏于常熟市博物馆。

淡黄玉质,带赭红色瑕斑。形如环,中间对钻小孔,留有明显的钻孔台痕。在边缘一侧纵向雕刻一对双龙,同体对首,以减体浅浮雕法刻绘,对称状展开,布局严谨。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猪首形玉饰良渚文化

长5.2、宽4.5厘米

江苏省新沂市花厅遗址48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白玉,表面呈乳白色,纯洁光滑。以一不大的三角形片状玉料,中间透穿圆孔,外边缘稍加琢磨,琢成猪首形。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竹节状玉坠良渚文化高2.7 厘米

江苏省昆山市赵陵山77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本名三质内有绿斑。略呈圆柱形,以突弦纹方式从上至下分为五节,大小依次递增,俨然开端琢一小孔,用于系挂。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玉梳背良渚文化长5.4 厘米

江苏省昆山市赵陵山77号慕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玉质表面呈青白色,里面绿色较深。扁平梯形,上面稍宽略厚,下面薄而收,底边对琢三个大小基本相同的小孔,底边与间器身部有明显的过渡。这类器俗称冠形玉饰,或称梯形玉佩。后经考古发现证实是梳背,用于镶在梳的顶端。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兽面形玉饰良渚文化长9.3厘米

江苏省昆山市赵陵山77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玉质表面呈青白色,里面绿色较深。器形较奇异,竖立是一不规则挂件,横视实为一兽面形玉饰,琢出口、鼻等兽面主要特征。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玉环良渚文化

直径9.8、孔径5.5、厚0.2-0.7厘米

江苏省昆山市赵陵山77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淡青色玉,内夹豆青斑。扁平圆环,边廓不甚规整,近孔一侧稍厚,外边缘一侧较薄,通体抛光。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玉镯良渚文化

直径8.6、孔径5.3、高1.3-1.9厘米

江苏省昆山市赵陵山77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白玉质,内隐绿斑。圆筒形状,器身略显不规则,一侧厚重,另一侧稍薄,间有不平整的琢磨加工痕迹。通体磨光。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玉镯良渚文化

直径9.3、孔径6.2、高4厘米

江苏省昆山市赵陵山77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绿玉质,器表泛白,滋润透明。圆筒形状,器身厚重,孔壁与器身不均等,一边稍厚、稍高,另一边稍薄、稍低。通体磨体抛光,间有小疵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玉锡良渚文化直径8.1 厘米

江苏省吴县张陵山4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青玉质,带褐黄色斑,玉材纹理清晰可见,透明光亮。圆简状,器形厚重,琢磨精细,器表打磨得亚业如新。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玉镯良诸文化

直径7.1、孔径6.1、高3.2厘米

江苏省吴县张陵山4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淡青玉质,晶莹滋润,光洁透明。圆筒形,中间对钻圆孔,孔壁略存台痕。器壁较薄,内外壁均内弧,收势一致,应是外壁也用圆管琢出所致。通体抛光,光亮如镜。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玉镯良诸文化

直径6.6、孔径5.8、高3.4厘米

江苏省武进市寺墩遗址3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白玉质,质地细腻,一边带黑色。圆筒形,器壁薄透,厚薄均匀,内外壁均内弧,弧度一致,圆孔规整,琢磨精细,通体抛光。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玉踪良渚文化

长8.3、宽8.5、孔径6.9、高3.8-4厘米

江苏省昆山市赵陵山77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白玉质,内夹斑块状绿玉,质地粗细不一。外方内圆,四周外边不甚规整,四边角处微微收束。内孔对钻,带有明显的错位钻痕。通体磨光,局部仍有切割裁料时留下的线痕。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兽面纹玉琮良诸文化

直径10、孔径8.2、高3.5厘米

江苏省吴县张陵山4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黄绿色玉质,带褐红色斑,玉质润泽晶莹。圆筒形,中对钻圆孔,孔壁留有钻孔台痕。器外表琢有四块对称的长方形突弧面,在每块突面上阴刻形象生动的兽面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神人兽面纹玉琮良渚文化

直径7.5、孔径6.6、高4.1厘米

江苏省武进市寺墩3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白玉质,一端有褐斑,部分沁蚀。中间对钻圆孔,外形圆中寓方。琮外面出四块突面,每块中间又有一条横槽将其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面琢磨简化人纹,下面琢磨简化兽面纹,上下构成一完整的神人兽面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神人兽面纹玉踪良诸文化高7.3厘米

江苏省武进市寺墩5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白玉质,白中带绿。上端带褐色斑,出土干燥后,质地呈象牙白色,细腻光泽。器分三节,花纹组合与众不同,中间是形象兽面纹,上下两节花纹相同,都是简化神人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神人兽面纹玉踪良渚文化高5.5厘米

江苏省武进市寺墩1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黄玉质,沁蚀较重。外方内圆形,上大下小,中间对钻圆孔,外表器分两节,以四角为中心,琢磨简化神人兽面纹。底部有缺损现象。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神人兽面纹玉琮良渚文化

直径8.6、孔径6.7、高7.2厘米

江苏省武进市寺墩4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乳白色,带赭红斑纹。扁方柱体筒形,外方内圆,上端略大于下端。内孔对钻而成。器分上下两节,每节以四角为中心,琢刻形象生动的神人兽面纹图像。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神人兽面纹玉琮良渚文化

直径6.8、孔径5.3、高3.9厘米

江苏省阜宁县陆庄3号墓地征集,现藏于南京博物院。褐绿色玉质,带黄褐斑,上端保存较好,下端沁蚀较重。矮方柱体,单节形,内方外圆形,内孔对钻,以四角为中心,琢磨简化神人兽面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神人兽面纹玉琮良渚文化

直径上端7、下端6.5,孔径上端5.6、下端5.2,高15.8厘米 江苏省常熟市张桥乡嘉菱荡遗址出土,现藏于常熟市博物馆。

呈黄绿色,局部有褐色沁斑纹,润泽迷人。长方柱形,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心对钻圆升光滑。器表分为六节、每节以四角为中心,琢刻四组简化神人兽面纹。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神人兽面纹玉琮良渚文化高18.4 厘米

江苏省吴县唯亭草鞋山遗址198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玉质,色泽典雅,滋润致密,带褐色沁泽。上大下小,外方内圆。器分七节,每节以四角为中心,琢磨简化神人兽面纹,图像规范,琢磨精细,是良渚文化晚期琮的标准形式。中间对钻圆孔,孔壁经修磨。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神人兽面纹玉踪良渚文化高22.8 厘米

江苏省武进市寺墩1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灰玉质,表面沁泽较重,局部有松软脱落现象。形体高大,略呈上大下小形,中间对钻圆孔,外方内圆。器分八节,每节以四角为中心,琢磨简化神人兽面纹,花纹简洁,趋向规范化、程式化。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半踪形器良渚文化

高29.3、宽6.2厘米

江苏省吴县通安严山王陵出土,现藏于苏州市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玉质黑褐色夹带紫斑,局部有白色沁蚀痕。良渚文化玉琮,春秋时期吴人视为玉料,将其剖开,残存半踪,内孔对钻的痕迹清晰可见。外壁的神人兽面纹虽已模糊不清,仍可看出原为九节大琮。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玉璧良渚文化直径21.2厘米

江苏省吴县唯亭草鞋山遗址199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绿色玉质,结构致密,局部带深褐色斑点,应是玉质含铁过多所致。扁平圆形,双面光滑,壁较厚,边缘较为规整。中间对钻小孔,孔壁经修磨。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玉璧良渚文化直径12.3厘米

江苏省武进市寺墩1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白玉质,表面有条状沁斑。扁平圆形,琢磨规矩,边缘略有不平。中间对钻圆孔,孔壁光洁。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玉璧良渚文化直径18.7厘米

江苏省武进市寺墩1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玉质,局部带黑斑,一侧带褐色泽,纹理清楚。器壁厚实,略呈扁平圆形,边缘有破损与脱落现象,器表留有多道深浅不一的弧线切痕。中间对钻圆孔,钻痕清晰。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玉骤良诸文化直径18.1 厘米

江苏省武进市寺墩1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青玉质,质地细腻,色泽宜人,表面带有浅黄色沁。扁平状,基本呈正圆,器表较为光滑,边缘的缺损及表面的切磋痕非常明显。中间以管琢出内孔,系两面对钻而成。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玉环良渚文化

直径11、孔径5.3、厚0.4-0.7厘米

江苏省吴县张陵山4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深绿色玉质,带褐色斑,一侧边缘残留玉皮,较为少见。扁平圆形,内孔正圆,外边缘略呈椭圆状。抛光精细。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玉环良渚文化

直径13、孔径6.3厘米

江苏省新沂市花厅遗址20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谈青玉质,带白斑纹。扁平圆形,磨制精细,通体抛光。出土时套在墓主人的左腕部。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锥形玉饰良渚文化

长6.2、宽1.1厘米

江苏省新沂市花厅遗址∶30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对复工医共白筋、长方柱体,棱边规整,琢磨光滑,一端斜收成锥体,另一端出短枉,杯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锥形玉饰良诸文化长85 厘米

江苏省新沂市花厅遗址42号慕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东褐色玉质,局部带紫红斑。器呈方柱体,四角边线从上至下弧收,至末端收缩成锥状,线条挺拔,琢穷精细。顶端出梃,上对穿一可系挂的小孔。此玉饰出土于人骨的胸部,应为挂件。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锥形玉饰良渚文化

长15、宽1.2、套管长4厘米

江苏省新沂市花厅遗址20号慕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玉质经沁呈浅棕色,表而泛白色。长方柱形体,前据呈塔形锋尖,后端有短梃,梃上无孔。梃身套上一形管,结构特别。套管锥形玉饰使用时可能倒插在不冠上,套管起插入固定作用。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锥形玉饰良渚文化

长7.5、宽1-1.3厘米

江苏省新沂市花厅遗址5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淡绿玉质,带浅黄色斑,晶莹润滑。扁长方柱体,一端呈方锥形,另一端琢扁短梃,梃末端有残孔痕。露梃的一端通体阴刻上下两组简化神人兽面纹,纹样与同墓地出土的玉琮纹样一致。从纹样方向看,锥端向上才是正确使用方法。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锥形玉饰良渚文化

通长40.3、器长35.5、宽1.1-1.5厘米江苏省新沂市花厅遗址18号蔡出土,现藏于南京物院。

湖绿色玉质,质地精美,润泽光洁。方琮形锥体状形体修长,近梃端以起突与阴刻技法,琢磨8节塑神人兽面纹,琢刻技法及图像形式,与玉琮上神人面纹完全一致。出土时一个玉管套在锥形玉饰的端,两者吻合,应是为其使用方便特别琢制的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绿松石耳坠良诸文化长29 厘米

江苏省新沂市花厅遗址18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漆绿色,色泽艳丽。梯形状,形体扁薄,通体磨光。上端平直,下端弧形,边角修磨。上端琢一垂挂小孔,下端穿有三个系物小孔。出土时位于女性耳朵下面,当为耳饰。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玉覆面春秋

玉琥长15.5、宽8.1、厚0.35 厘米

江苏省苏州市浒关镇真山1号墩1号墓出土,现藏于苏州博物馆。

玉覆面由一组八件玉器构成,琥作双眉,拱形玉饰作双眼和鼻子,玉环为面额,玉论代表口。考古出土时,原来使用位置已略有挪动,而组合关系基本清楚,为探讨春秋玉琥的使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此玉覆面八件玉器,纹样风格不—致,有拼凑现象,与晋侯专门琢制玉覆面有所不同。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玉覆面春秋

左∶长5.2、宽3.7厘米右∶长4.8、宽3.4厘米

江苏省扬州市邛江甘泉"妾莫书"西汉墓出土,现藏于扬州博物馆。

2件。浅褐色玉质,质地细润。从不规则的器形和不完整的花纹看,明显是一件改制器,应为春秋时期的一对玉琥,卷曲的丝束纹是虎身的一部分。一面饰纹,另一面无纹,与春秋时期玉琥的装饰方法相同,用途也应一致,故由"云纹玉饰"改称"玉覆面"。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虎形玉佩春秋晚期

长11.9、宽3.8、厚0.1-0.3厘米

江苏省吴县通安严山王陵出土,现藏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1对。大小、形态相同。扁平体,正面作虎形,四足屈蹲,卷尾高翘,状如猛虎疾驰。虎身正面以减地斜切技法,琢刻随形而变的夔龙纹,内填羽状细划纹。背面光素无纹,并留有切剖的痕迹,是为两面琢纹后一剖为二,合为一虎,分为双虎。玉质沁泽较重,出土时红中泛白,并夹带黑斑。一虎断裂处经乡民火烧色泽较深。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蟠虺纹玉璜春秋晚期

长9、宽2.1、厚0.3厘米

江苏省吴县通安严山王陵出土,现藏于苏州市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玉色淡青,一边带褐色沁斑。扁平圆弧形,琢同体双龙形,两端对称下垂的变体夔龙首,张口卷唇。两面通体饰有相同的蟠虺纹,以浅浮雕技艺琢就,琢磨精细。背中穿有一小孔,用于垂挂。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_部分1

蟠胞纹玉璜春秋晚期

长8.6、宽2、厚0.25厘米

江苏省吴县通安严山王陵出土,现藏于苏州市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玉色灰白,带有褐斑。扁平圆弧形,通体以浅浮雕技巧,琢刻来回蠕动的蟠虺纹,两面饰纹相同。纹饰分区而设,两端是夔龙首,作简化形式。中间以细绳纹间隔框成的扇形、为龙的共生体。上端中间偏左穿有一可以垂挂小孔,系成器后再琢。

标签: 苏州玉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