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历史脉络,文化瑰宝——我国古玉器发展之新石器时代

买玉网 玉器品牌 116 0

「连载」历史脉络,文化瑰宝——我国古玉器发展之新石器时代

玉神人纹多节琮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并不止其在矿物学上的意义。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

「连载」历史脉络,文化瑰宝——我国古玉器发展之新石器时代

玉立人

欣赏玉器须领会十个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山川之精英,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器先要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进一步还要探讨它的产地。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响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竞相争艳。

「连载」历史脉络,文化瑰宝——我国古玉器发展之新石器时代

 大玉龙

今天我们主要探讨新石器时代的玉文化——史前时代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连载」历史脉络,文化瑰宝——我国古玉器发展之新石器时代

玉环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连载」历史脉络,文化瑰宝——我国古玉器发展之新石器时代

玉兽面纹圭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连载」历史脉络,文化瑰宝——我国古玉器发展之新石器时代

玉鹰攫人首佩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诸多神秘的色彩。

「连载」历史脉络,文化瑰宝——我国古玉器发展之新石器时代

玉人兽复合佩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特征

此类玉器主要为简单的礼器、象征性武器、工具及装饰品等。多为片状,形制简单,薄厚不匀,造型不很规则,以素面居多。有些有较繁缛的阴线刻纹。动物造型或纹饰多侧重于头部,尤为突出眼目的表现。由于原始制玉工具比较落后,常在器表留下明 显的制作残痕;而在穿孔玉器的孔壁上,则由于工具的不断磨损,造成愈至深处孔径愈小的现象。

新石器时代(公元前5000年——前2000年)

(一)万年玉器史的力证

20世纪80年代初,掌握的最早的玉器是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近来所知最早的玉器是出土于内蒙古东部敖汉兴隆洼文化及辽西阜新查海文化,均为距今8000年,较之前提早1000年。从这批玉器工艺的先进性和原始性并存的情况判断,其源头至少还要上溯2000年左右。所以,我们有根据将玉器起源的年代推向距今一万年,很有可能上述两个原始文化的分布区域就是我国万年古玉的摇篮。

「连载」历史脉络,文化瑰宝——我国古玉器发展之新石器时代

三孔玉刀

(二)远古玉器始分为北、南两系

我国北方远古玉器以兴隆洼、查海等文化的块、匕形器为代表;而南方远古玉器则以河姆渡、马家浜、崧泽文化的块、璜为典范。此时,北南有同(块)又有异(匕形器与璜),以后,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分化,至距今6000—5000年,遂形成两种不同器型的演变系列,分布于我国东部的北、南两区域,因其发展传播已超越地望区域分布,可为北南两系。北系以红山文化为中心,它以龙、勾云形器、边刃圜形器为代表,并向北南移动。南系以良渚文化为基地,以璧、琮、钺为范例,并向四周辐射。

「连载」历史脉络,文化瑰宝——我国古玉器发展之新石器时代

玉双虎首璜

处于两系之间有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从其边刃圜形器的存在来看应届北系,但苏鲁交界的花厅文化遗址北南两系圜形器并存,疑其在此碰撞。长江中下游的大溪、薛家岗、北阴阳营等文化区域所出玉器之器型近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似屑南系,所以,北南两系的接触带大体以江河为界并呈现犬牙交错的局面。北系玉器具有雄伟、粗犷的风格;南系玉器富于秀雅、精细的韵味,两者形成鲜明对照。我国文化、艺术上的南北之分实源于此时的玉器。当然,其他工艺,石器、陶器也有地区间之差异,但原始玉器的北南之差尤具特殊性和长期性,它是我国南北地域文化差别的集中反映,带有普遍性意义。

「连载」历史脉络,文化瑰宝——我国古玉器发展之新石器时代

 玉璜

(三)论证齐家玉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填补了史前玉文化的一个空白

对甘肃省史前玉器的出土情况,长期以来了解甚少,亦不便进行玉器的专题研究。参加甘肃省国家一级文物鉴定工作时看到大量的齐家文化玉器,初步掌握了它的分布、玉材、器饰等概况。其分布地区有:嘉峪关、玉门、武威、永靖、广河、积石山、秦安、静宁、庄浪、平凉、庆阳等十一个市县。主要器型有斧、锛、铲、凿、钺、多孔刀、镯、环、佩、琮、璧、璜、多璜联璧及璧羡。所用玉材有鸳鸯玉(蛇纹石)、和田玉及内含包裹体之玉料或以白色、绿色的石料以代玉者。治玉工艺分为常规的、精制的和粗简的三种类型。其玉器具有仪卫、佩饰、祭祀以及生产等四大社会功能。由此可证,齐家文化确已有了独立的玉文化,并已达到相应的发展水平。若从其璧、琮二器型的特点分析比较,可知其接受良渚玉文化的影响。但,在齐家玉文化之前,甘肃地区早已有了仰韶文化在发展传播,如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遗址已出土了不少玉器,计有凿、锛及坠饰、笄、镯等生产或装饰器型,多为小件,磨治工艺也较原始,毋庸置疑的是,它是齐家玉文化的根基。甘肃齐家玉文化还与毗邻的青海、宁夏、陕西等地史前或早期青铜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对先周的玉文化也有过一定的影响,其璧、琮还传至先秦。《周礼》所记“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疑系承袭齐家玉文化传统,以后又经演进而成。总之,齐家玉文化的确认,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期)玉文化的空白。

「连载」历史脉络,文化瑰宝——我国古玉器发展之新石器时代

玉兽形玦

(四)史前社会末期形成的东、西、南三支玉文化及其分立与融合

北、南两系玉器延续到史前社会末期,其发展情况变得模糊不清,但在江河流域一带可见三支不同的玉文化的勃起,它们分布于东、西、南三个地区。东支玉文化以龙山文化的圭、璋、牙饰圜方形器为代表性器物,山东为其中心,渡海至辽东半岛,向西延伸至今天的山西、陕西一带。西支是以齐家文化的璧、琮、长条多孔刀为代表性玉器,向东扩至陕西、山西今晋陕黄河两岸流域,东西两支玉文化在这个地域接触并融合。此时还有一支位于今长江中游江汉平原的石家河文化,则以獠牙面、人面、兽面、风、鹰饰坠为代表,其形象新颖,做工精细,发掘者认为多受良渚文化影响,但又保持着自己独立存在的形态而有别于东、西两支玉文化的特征。这三支玉文化异彩纷呈,不拘一格。

「连载」历史脉络,文化瑰宝——我国古玉器发展之新石器时代

玉马蹄形器

(五)和田玉器出土于甘陕,揭示了“玉石之路”口内西段的线索

我国远古时代玉器大多出土于我国东部省份,北至黑龙江,经辽宁、内蒙古(东部),南止江苏、浙江等省区。所用玉料多为透闪石和阳起石,也有用玛瑙、莹石等石料,均产于附近次生矿。到了距今年4000上下的齐家文化时期,该区域已发现用和田玉所制的璧、环等器,说明玉料来源已由“就地取材”改用远方的外地玉材。随之,和田玉逐渐由西向东推进,至今陕西周原,为先周接受。许多新发现揭示了自和田至周原的和田玉运输路线的线索。据悉,迄今已发现的和田玉玉器的出土地点有楼兰、罗布庄、武威、临夏、永靖、榆中、天水、静宁、庄浪等县,而未确认的尚多。由此可勾画两条运输和田玉的古线路:一条远输线由于阗、且末、若羌、罗布庄、嘉峪关、武威、榆中、静宁、庄浪至周原;另一条由于阗、且末、若羌进入今青海至临夏、天水,沿渭河进入陕西。这可能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和田玉东进的两条路线。至于周原及天水以东的和田玉运输路线,尚有待今后调查研究。

「连载」历史脉络,文化瑰宝——我国古玉器发展之新石器时代

玉兽面纹嵌饰

(六)砣机的发明与独立的碾玉工艺的出现

远古的玉器最初是用打击、磨治石器的工艺制作的,到了距今5000年上下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时期,从其玉龙、勾云形器的造型以及琮、璧上留下的加工痕迹判断,此时已经出现了旋转性的磨玉工具——原始砣机。(天工开物》上刊载的“水凳”则是第三代砣机了。原始砣机的发明、应用,标志着治玉工艺彻底脱离古老的制石工艺而成为独立的一门工艺。

「连载」历史脉络,文化瑰宝——我国古玉器发展之新石器时代

玉三孔铲

(七)史前玉器艺术仍处于神秘稚拙的幼年时期

史前玉器是其社会生产水平、文化艺术、思想观念、工艺技术等条件的结合性产物。毫无疑问,史前社会的总体水平是低下的,但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玉器、玉文化却有了超前发展。依照有权势的统治者的意志,玉被推祟为神,用以制造祭器与瑞符,为维护和巩固原始社会的统治秩序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此期玉器、玉文化的特点,但在艺术上它又无法摆脱社会的生产、文化、思想、工艺等条件的约束,故其几何形体玉器虽有了较大的发展,却也不外乎以直方或圜曲两型为主,兼有其复合型,均较单纯。此期的一些玉器似乎表现出某种隐讳、神秘的含义,疑只有当时的巫觋方可解释。具有生命的人物、禽兽等肖生玉则很少,至于大自然的山石、树木、花卉等题材,在此期玉器中还不可能出现。现存的肖生玉都是由抽象化的几何形体组成,其形象距现实较远,处于似与不似之间,还往往取其静态来造型,实际上既不能肖形又缺乏生气。所以,此期玉器的艺术特色是神秘、含蓄、古朴、稚拙的,是整个玉器艺术史上的一个早熟的幼年时期。

「连载」历史脉络,文化瑰宝——我国古玉器发展之新石器时代

玉玦

(八)玉,“石之美”,“神物也”是原始玉文化的神秘基因

玉本是一种矿物,有质地、色彩、光泽之美。原始人群在寻找石头打制工具的漫长时代里,发现了一种与常见的石头不同的材料,其质地缜密、色彩鲜艳、光泽晶莹、沉重坚硬。起初,它被用以制造工具,即“以玉为兵”,同时还制作装饰用的玉器。以后,便将其称之为“玉”。分布于各方的原始族群都经历了从石中筛选出一种特殊的石头——玉的过程,并且都有各自的名称,如珣、玎、琪、环、等100种均为玉名。东汉许慎亦云:“玉,石之美。”可知玉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美是玉石分化的基本条件。原始人从爱玉之美到崇敬其美,继之又赋予其神的意念,风胡子云:“玉,神物也。”巫觋率先以玉祀神,原始人祟神时向玉顶礼膜拜,于是制“器”(六器)以祀天地四方之神。诚如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还制玉器以象征人们社会地位尊卑,古人称为“瑞”。即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此时,玉在原始人群的心目中早巳不是特殊的石头(石之美),而是神的物象(神物)及部落酋长、军事首领、巫觋的身份标志。华夏诸部落都爱玉、崇玉、敬玉、祀玉,被神化的玉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及理念载体,也是原始玉文化的神秘基因。玉、玉器遂得以在我国持久发展。

「连载」历史脉络,文化瑰宝——我国古玉器发展之新石器时代

玉兽面纹圭,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九)玉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高潮

已如前述,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玉、玉器的属性已由矿物的、器用的而转化为审美的、神灵的、祭祀的、礼制的物化载体,既驾驭人们的思想又干预统治秩序。玉文化便在这个基础上得以形成、发展。至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时期,它已达到第一次高潮。红山文化牛河粱积石冢出土玉器。可以想象,他们生前无不从头到脚都系着玉器,或设坛祀琮,手舞足蹈,口诵D兄歌,以礼神祗;或手执大钺,耀武扬威以慑服部众。这类墓主人是集巫觋、酋长、军事首长三职于一身,又独揽神、政、军、财四权于一体的统治者,它标志着玉文化的发展已达到高峰。

「连载」历史脉络,文化瑰宝——我国古玉器发展之新石器时代

玉人首,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

(十)原始玉文化为中华文明砌下第一块奠基石

中国远古玉文化北、南两系交融,东、西、中三支会合,其碰撞的火花普照华夏大地,迎接着中华文明曙光的升起。目前学术界一致的见解是,认为夏王朝是文明期端倪。从夏王朝开始的三代青铜文化,从其观念、形态上来看,乃是出白玉文化。当然,其形制似与玉器无关,主要是取自陶器及木竹编织的器皿,但其主要图案,如兽面纹(饕餮纹)、龙纹、风纹、鸦纹、鱼纹、蝉纹等都是直接承袭龙山文化(广义的),遥接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这两大玉文化的纹饰基因并加以增损、创造而成的。还有许多原始社会的无形的文化基因,如何一代一代传递并为三代青铜文化所接受,是难以探究的。仅从有形的、可见的实物载体之间的联系,可以肯定中华文明的基础是江河水系及沿海地区的原始文化,而其精华——玉文化,则是中华文明的最为牢固的第一块奠基石。以上十点就是笔者近年研究玉器孕育期诸课题时获得的新成果。在研究过程中,我深深地认识到原始社会玉文化在其孕育期内已达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高水平,像一个早熟的儿童那样在智力上远远超过正常的成年人,这是我国玉文化与其他文化完全不同的特点,但是它在观念上、工艺上还远远没有成熟。它怎样地由智力早熟的儿童成长为壮美的成年,后续连载将为您逐步揭开古玉器神秘面纱。

「连载」历史脉络,文化瑰宝——我国古玉器发展之新石器时代

玉琮,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连载」历史脉络,文化瑰宝——我国古玉器发展之新石器时代

玉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连载」历史脉络,文化瑰宝——我国古玉器发展之新石器时代

玉巫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标签: 古玩玉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