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情结助推玉器收藏市场(转载)

买玉网 玉器品牌 99 0

  中华民族文明伊始,人类就和玉石结下了不解之缘。千百年来,人们赏玉、品玉、藏玉之风,源远流长,长盛不衰,中国人对玉的这种情结催生了玉器收藏市场。近年来玉器收藏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郑怀忠作为中国著名杂项鉴定专家,以一个业内人的身份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玉器收藏热潮的深层原因。

   他认为中国传统的玉文化对藏家的影响是主要原因。

   郑怀忠提到,大多数的藏家收藏玉器首先是因为它的材质,单是玉的材质美这一个方面就吸引了大批的藏家。当然玉器外在的造型美也为玉本身增加了价值。玉本身质地细密、光泽柔和,不仅常常被用来形容人的外表也被用来描述人的内在的气质与修养。因此“温润如玉”常用来形容个性温和的人。中国传统的玉文化里认为玉和人的性格的养成有一定的联系。人们收藏、佩戴玉器就是希望可以和玉的材质一样,温润平和,养成“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豁达心态。

   玉的外表温和圆润,本质却无比坚硬,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道德境界极其吻合,这也是它受藏家的青睐的原因之一。藏家认为自己对于温和性格和美好品德的寄托可以在玉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郑怀忠说:很多收藏家认为玩玉其实玩的是一种心情。因为中国传统的玉文化把玉拟人化了,认为玉是一位有着美好性格和品德的谦谦君子,而且这位谦谦君子一直在历史中被各朝各代的哲人所颂扬。因此自古以来玉就成了人们心中生命美和品德美的象征。

   藏家收藏玉,不仅是收藏玉器本身也是在收藏中国的传统文化。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与许慎说的五德相匹配的是玉的五种特征——质地温润、内外一致、声音清脆、不易损坏、断口平滑不会伤人。关于玉的美德的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屡见不鲜。孔子提出“玉有十一德”,后有管子的“玉有九德”、荀子的“玉有七德”等等的说法,最后许慎综合了这些学说提出“玉有五德”。郑怀忠说:藏家收藏玉,肯定会对中国的文化有所了解,收藏玉的同时藏家也是在收藏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藏家藏玉、赏玉的过程,往往是形成审美理念并产生愉悦的过程。除了体会到玉器的外在形式美之外,赏玉还能够唤起人们的内在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时始终起着重要作用的就是情感因素。藏家对于玉的收藏也隐含了个人主观情感。古代君子“比德如玉”,现在人们藏玉也是想以玉自比,让玉成为个人修养的一个标记。

   玉,不仅被赋予了这么多的美德,在古代它还被当作一种符号来使用。古代君王佩玉用来象征自己的权利、财富和地位。早在良渚文化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对于玉器的使用已经出现了等级的分化。西周时,玉作为一种礼器被广泛的应用,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规定,对王、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所用的玉作了严格区分,制定了“礼制”,用以维护君王的统治秩序。玉玺在古代一直被当作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只有帝王才能拥有。可见玉在古代就已经被赋予了财富和权力的色彩。现代的一些藏家也把拥有玉器看作是财富的象征。因为玉的自然资源有限,再加上工美大师精湛的艺术创作,本来价值不菲的玉器就变的更加的宝贵了,所以对于收藏家来说必须有一定的资本才能在玉器市场中找到心仪的藏品。

   于是,玉又成了个人财富的一种象征。

   集材质美和工艺美于一身的玉在彰显个人气质修养的同时也突出了个人的财富地位。这个特点使玉成为了众多藏家的宠儿。郑怀忠总结说:藏家的玉文化情结是玉器收藏热潮的深层原因。

  原文转自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研究院网艺术专题栏目

  原文地址

标签: 西周玉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