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秦时期的山西葬玉看古代玉器的文化内涵

买玉网 玉器品牌 83 0

从先秦时期的山西葬玉看古代玉器的文化内涵

选自《史志学刊》2008年04期,赵子敬

摘要古代中国葬玉极为普遍,并渐渐演变为一套包括玉衣、玉握、玉九窍塞、玉含等葬玉的完善形式。山西远古先辈在极为久远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用文化的眼光来对待玉器,崇拜并喜爱玉器的品格,开始形成了对玉器的三个理论支柱:(1)玉器是美的;(2)玉器是神物;(3)玉器是有德的、高洁的。数千年来,这三个理论支柱几乎变成了三晋大地的文化基因,山西古代的葬玉也因此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从广义上讲,葬玉泛指一切随死者埋入墓葬中的玉器。我们今天所说的葬玉,是指狭义上的葬玉,“是指那些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1]。就先秦时期的山西而言,葬玉的大规模出土主要源自中南部地区墓地的发掘,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2]。该墓地发现于1955年,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属于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墓葬中发现的200余件玉器,主要有:

玉琮。内径6.2厘米,外径7.3~7.5厘米,侧缘厚0.9厘米,

通高4.2厘米,射高1厘米,2004年出土于M52。器物主体为乳白色,间有灰蓝色和浅褐色。玉质温润、细腻。射较低且四角高度不一,中间为双面管钻穿孔,四个侧面较平整,每一面的正中部各有两条竖向的凹槽,凹槽的中间较宽深、两端略尖浅。

凸缘六边器。孔径6.7厘米,高3.5厘米,2004年出土于M146。器体上有深褐色斑块,虽然白化严重,但白褐相间,整体色调显得华贵协调,器物的中部为较薄的凸棱,外形为不等边的六边形,三个边近直,另三个边略弧,直边与弧边相间,中间是较长的管钻穿孔,器表磨制精细,光滑细腻,曲线柔和。

玉牙璧。孔径6.2厘米,中心厚度0.8厘米,2004年出土于M100。器物原为青绿色,中部保存较好之处温润碧绿,周边稍稍有些发白,表面沁入植物根系的线状痕迹,周边钙化,由于抛光较好,外表至今晶莹光洁。器体形制比较特别,中心孔为两面管钻而成,由中心向边缘逐渐变薄,断面为楔形,平面以方形为基础,四边各切出一个牙状缺口,牙边刃明显,牙沟磨擦痕迹依稀可辨。上下两面均有不太清晰的线拉切痕迹。

双片联缀复合玉璧。内径6.2~6.8厘米,外径18.5厘米,厚0.4厘米,2004年出土于M155。璧体为浅绿色,有黑色或褐色斑痕,并间有白色不规则纹理,整体玉质精良,抛光十分精细。器物呈两个成形对开的玉璜拼合状,两璜纹理相同,显然是同一块玉料剖开对接而成,结合部尚有单面村呈钻或双面木呈钻的系绳联缀用小孔。

玉环。内径6.2厘米,外径10.2~10.5厘米,厚0.3厘米,2003年出土于M29。该环外表为浅绿色,有大面积褐色或黑色斑纹,显得既俏丽又庄重;表面经抛光,但不够精细,两面均有片状工具的切割痕,外缘虽然光滑细腻但不太规整,内孔的边缘有管钻时留下的旋转痕迹。

玉兽头饰。高仅1.1厘米,宽2.0厘米,2004年出土于M87。小巧精致,抛光较好,质地略暗。圆雕手法细腻,巧夺天工,并不强调面部轮廓,仅用凹痕雕出各个部位的大致形状,但已经显示得惟妙惟肖、憨态可掬,背部平整,两侧各有一个村呈钻的斜穿小孔直通背部,中间为一个贯穿上下的直孔。

2.晋文侯墓[3]。2005年,山西曲沃县史村镇羊舌村晋侯墓地发现了一处晋国国君墓。经专家反复论证,确认该墓的主人为晋国历史上的著名国君——晋文侯和夫人的异穴并列合葬墓。目前已挖掘出璜组佩、大玉戈、大玉璧、扳指、踏玉、金腰带饰件等玉器、金器和陶鬲、铜礼器等大量陪葬品。玉器制作件件精美、大气,其中有数件的制作年代可推到商代或更早时期。下图玉器头部为大小两个蝠纹,采用浮雕的手法勾勒出五官貌相。其质为青玉。

从先秦时期的山西葬玉看古代玉器的文化内涵

3.曲村晋侯墓地[4]。出土于天马——曲村晋侯墓地的玉器种类繁多,装饰华美,是迄今为止所发现西周时期等级最高的玉器之一。长达58厘米由细腻的黄玉琢成的大玉戈,从颈部直到腹部的四珩四璜联珠玉佩等,均是我国古玉中的极品。晋侯墓地玉器的发现,为研究西周墓葬玉器组配的发展演变规律和男女用玉制度的等级差异提供了最完整的资料。仅晋侯墓出土的大玉戈就有如下几件[5]:

(1)M8:棺室两侧各两例,外棺盖上1件,墓主胸部1件,其中仅M8:216公布有照片,但未作文字说明。此外,在M8东侧的车马坑有一件长约40厘米的大玉戈,具体材料尚未发表。

(2)M31:椁室东侧出土1件(M31:10),墓主胸部1件

(M31:72)。

(3)M63:出土大玉戈12件。其中M63:60、M63:114公布了材料(见下图)。

(4)M93:外棺盖上有首尾相连的大玉戈5件。其中M93:7、M93:185如下图。

从先秦时期的山西葬玉看古代玉器的文化内涵

古代山西人对葬玉的颜色非常重视,它不仅是质量的重要标志,而且赋予了一定的意识形态内涵。古人可能受五行说的影响,依四方和中央分配五色玉,东方为青,南方为赤,西方为白,北方为黑,中央为黄。古代以青、赤、黄、白、黑五色为正色,其他为间色,从而将玉也分为五色,有的地区还产碧玉。

(1)白玉:由白色至青白色,乃至灰白色,其中以白色为最好。其名称有羊脂白、梨花白、象牙白、鱼肚白、鱼骨白、糙米白、鸡骨白等,其中羊脂白玉为和田玉独有,数量甚少,价值很高。

(2)青玉:最为常见,从淡青色到闪绿的深青色。青玉是软玉中最硬的,但颜色不如白玉美,价值较白玉低。

(3)黄玉:由淡黄、甘黄至黄闪绿色。其名称有蜜蜡黄、粟色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米色黄、黄杨黄等,罕见者为蒸粟黄、蜜蜡黄。黄玉的颜色一般比较淡,黄色鲜艳,浓艳的极为罕见,优质黄玉不次于羊脂白玉。

(4)墨玉:由黑色到淡黑色,其黑色分布或为点状,或为云雾状,成为纯黑,其名称有:乌云片、淡墨光、金貂须、夫人鬓、纯漆黑等。在整块玉料中黑色有深有淡,其中墨玉的黑色是由微鳞片状石墨引起的。

(5)碧玉:呈绿至暗绿色,有时可见黑色斑点,其绿有鹦哥绿、松花绿、白果绿等,以质地白分等:和田玉透光、色润如菠菜者为上品,绿中带灰为下品。上好的碧玉色如翡翠,古代妇女常以碧玉作头饰,“碧玉簪”的故事就是一例。

总之,在葬玉中,白玉最为珍贵,白玉中最佳者为羊脂白玉,是玉中上品。羊脂白玉的特点是白、透、细、润。由于黄玉出产甚少,故色纯细润的鸡油黄,其身价不在白玉之下。

由于受材料和加工方式的制约,古代的玉器生产不可能像模制化的产品(仿玉料器除外)那么多。显然,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件玉器。因为每一件玉器,即使是同一类型、同一质地、同一个工匠琢磨,也不会完全相同。它们在尺寸大小、重量多少、玉质干润、色泽深浅、加工技艺等方面总会显现出某些差别来。这种差别的存在,既是形成玉器史上区域和时代风格争奇斗艳、繁花似锦的格局,也是今天的研究人员可以进行断代鉴定、综合分析的基本线索。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使得玉器制作尤为不易。即便如此,山西葬玉的制作在古代已经使用多种技法,包括琢、磨、擦、刻、钻、切、锯等,在工艺上多采用浮雕、透雕镶嵌等技法,使作品更具立体感和美感。而琢磨等技艺精绝,刻工精细,线条流畅,使作品富有诗歌音乐般的韵律。

(1)纹饰艺术。古代多在器物上饰象征着吉祥的图案纹样,有祥云、神龙、瑞兽、蝙蝠、吉祥文字等,用以烘托作品的完美,渲染艺术气氛,反映了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幸福的向往。

(2)造型艺术。往往与纹饰艺术相衬托,古代玉雕作品,多选用一些瑞兽、吉文为造型,完全摆脱了对客观物像的简单模拟,常以夸张浪漫的手法寓以其意,使作品的艺术造型技巧娴熟,精美绝伦。

丧葬之礼在中国起源很早,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文化中,就发现有许多散布在尸骸附近的石珠、兽牙等。因古人认为,以玉敛葬,可保护尸身不腐,使复活再生成为可能,古人“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6]的说法就道出了当时人们使用葬玉的目的。因此,古代中国葬玉极为普遍,并渐渐演变为一套包括玉衣、玉握、玉九窍塞、玉含等葬玉的完善形式。山西远古先辈在极为久远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用文化的眼光来对待玉器,崇拜并喜爱玉器的品格,开始形成了对玉器的三个理论支柱:(1)玉器是美的;(2)玉器是神物;(3)玉器是有德的、高洁的。数千年来,这三个理论支柱几乎变成了三晋大地的文化基因,山西古代的葬玉也因此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也是葬玉之所以成为历代官吏显示身份地位的随葬品、古玉器之所以成为重要的文物、之所以构成中国玉文化体系的原因。

1.殉葬。自从玉器产生,就有了祭祀这个功能。因为古代的制玉就是起源于石器的制作,玉本身就是石头。《说文》:“玉,美石也。”《诗经·淇澳》中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磨就是制玉。在殷商后期,我国的制玉水平已发展到很高的程度。这从考古的资料可以证实。殷墟“妇好”墓出土了近600件玉器,这批玉器,品类很多,其中装饰品和艺术品300多件,礼器、仗仪用器200多件,实用品约60件,制作得都很精美,所用玉料有白玉、青玉、墨玉和绿玉。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的伯和他的妻妾两座墓,共出土玉器1300多件,其中有用红玛瑙或碧琉璃珠管加上佩玉串成的项饰,显示了当时装饰品的独特风格。《诗经》中虽然没有对殉葬的直接描写,但有些诗是间接叙述这种场面的。《黄鸟》是叙述秦穆公死后有三良与其殉葬之事的。那么,作为伯爵的秦穆公和三位士大夫的三良在死后必然有玉器与之随葬。

2.佩饰。这应该是玉器产生以后,除了它的货币功能以外最广泛的功能。在《诗经》中有多处当时贵族佩带玉器的描写。那么,贵族为什么要带佩玉呢?这除了有人们的审美作用以外,还因为玉象征“君子”的美好品德,使它具有“廉而不刿”、“瑜不掩瑕”“、气如长虹”的美好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商代贵族男女都带佩玉,周承商俗,此习仍然存在。《诗经》中大量诗反映这种情况。《采芑》中记载了方叔身上佩带玉相互碰撞发出响声。《君子偕老》中记有当时贵族头上佩带着玉饰的笄。《诗经》中有些诗记载着这种情况,可见玉器在当时已极为广泛地被使用着。

3.身份的象征。前面我们提到的清凉寺墓出土的玉琮、玉环等都是不同于一般的玉器,是身份特别高贵的贵族才能拥有的器物,是墓主人声名显赫的象征性礼器。此外,清凉寺墓地处中原的核心地区,也是庙底沟二期文化的腹心地带,墓地的现象表示当时中原地区正在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文化变革,周边各种文化因素和理念在这里汇聚,说明礼制的基本内容至晚在庙底沟二期文化后期已经在中原地区形成,甚至比较成熟了。所以说,葬器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较早等级区分的标志,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在古代,玉象征着伦理道德观念中高尚的品德,儒家有“君子比德于玉”的用玉观;东汉关于“玉、石之美者,有五德”的说法,就是将玉石的五种物理性质比喻为人的五种品德:“仁、义、智、勇、洁”。古玉器的礼仪功能一直占据中国古玉器的主流,“六器”是封建社会礼仪用玉的主干,即用六种不同形制的玉器作为祭祀、朝拜、交聘、军旅的礼仪活动的玉器,这就是《周礼·大宗伯》所记载的“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王宗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总之,山西葬玉的文化内涵不是以上几个方面可以概括的。作为文物的葬玉,它还是历史的载体和见证,有不可复制的惟一性,更为当今世人所器重。葬玉从简单的生产工具到作为美化生活的装饰品,融进各种礼制内容、伦理道德,成为财富的象征,宗教图腾的崇拜 这些无不是玉器在从某些侧面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喜玉爱玉的心理。我们在弘扬中国传统玉文化的同时,应加强对葬玉现象的分析研究,使中国东方艺术中这朵玉器奇葩开放得更加娇艳美丽。

从先秦时期的山西葬玉看古代玉器的文化内涵

标签: 西周玉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