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玉器8:汉代玉器的纹饰

买玉网 玉器品牌 104 0

要了解一个时期的玉器风格,除了造型、构图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纹饰,因为一个时代的纹饰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受中国古代方术文化、儒道思想影响,纹饰往往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象征意义,体现了一定的文化理念、生活习俗与社会风尚。

从汉代玉器的发展来看,汉代的纹饰既有继承传统的部分,也有创新的内容。从纹饰来看,战国玉器的一些主要纹饰,如涡纹、蒲纹等几何纹以及各种兽纹,也是汉代玉器的主要纹饰。汉代玉器许多纹饰是继承前代战国时期,如卷云纹、谷纹、蒲纹和各种动物纹(包括各种龙纹、凤鸟和兽首等),都是战国较流行的,或单独出现,或几种纹饰混合出现。再从琢玉技术来看,铁器的出现促进了制玉技术的进步,使得玉器图案线条婉转流畅,以前无法实现的难度较大的雕刻技法,如浅浮雕,透雕、高浮雕及圆雕等,现在开始被采用。可以说,汉代玉器的纹饰丰富多彩,既有丰富多样的装饰性纹样,如勾云纹、卷云纹、谷纹、蒲纹、圆圈纹、束丝纹,还有造型生动的结构性纹样,如龙纹、凤纹、螭虎纹、兽面纹、龙马纹、列星纹、人物纹、四灵纹[1]等。两汉玉器在纹饰方面的创新,体现为纹饰的添加和变形,其次是玉器各部位的布列也有一定的变化,但总的来说,纹饰的变化不大。西汉前期勾连纹较为多见,西汉中期以后逐渐减少以至绝迹,同时出现异兽纹如辟邪、四灵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还有东王公、西王母等神话人物形象等。

两汉玉器的整体风格、使用功能基本一致,大多数纹饰精美,雕饰细腻,以精密化倾向为主,呈现出繁缛、绚烂的特点。应该说,汉代工匠具有巧思,非常善于想象,将各种自然要素加以组合、再造,比如汉代的玉龙、玉凤、玉螭虎,都是这种巧思的体现。匠人根据玉器的造型来搭配不同的纹饰,纹饰搭配繁简有致,体现出装饰性、飞扬灵动的特点。在玉器纹饰方面,汉代仍延续传统风格,以写实的或抽象的动物纹(龙纹、风纹、兽面纹等)和几何纹(云纹、谷纹、蒲纹等)为主题。在汉代,纹饰不再是造型的附属物,而成为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玉器纹饰从形态和功能上看,可分为装饰性纹样和结构性纹样。

3.4.1装饰性纹样装饰纹样一般没有固定的形象,不能单独存在,是为玉器造型服务的,以几何纹样为主,具有简洁、理性的特点,如谷纹、蒲纹、云雷纹等;大部分装饰纹样使用线刻技法,排列方式分为规则排列和不规则排列两种,规则排列的前提是规矩器型,以规则的布局形成装饰,而不规则排列则与造型没有多大关系,但组合起来的纹样整齐、丰满,富有节奏感。装饰纹样本身没有太多的含义,既可以作为主体装饰,也可以在主体装饰性纹样之外作为底纹,或在其边缘作点缀性纹饰,多是为了凸显器物的造型或纹饰而作。装饰纹样主要包括云纹、谷纹、蒲纹、乳丁纹等,这些装饰纹样虽然常表现出稳定对称之美,装饰作用更为明显,但多个纹样组合起来就形成具有节奏韵律、多样统一之美,体现出强烈的动感与张力。即便是几何装饰纹样,汉代的玉工也有办法创造出灵动飞扬的特色,而“动”是汉代玉器装饰的主要特征。

汉代玉器8:汉代玉器的纹饰

浮雕云谷相杂纹(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线刻云谷相杂纹(战国时期)、

浮雕谷纹(战国中晚期)、线刻谷纹(战国中晚期)

汉代玉器8:汉代玉器的纹饰

六角蒲纹(战国晚期至西汉)、蒲谷相叠纹(战国晚期至西汉)、

乳丁纹(战国晚期至西汉)、V字形连线乳丁纹(战国晚期至西汉)

汉代玉器8:汉代玉器的纹饰

阶梯式连线乳丁纹(战国晚期至西汉)、如意云纹(战国晚期至汉代)、

丁字云纹(战国晚期至汉代)、浮雕云纹(战国晚期至汉代)

图1:汉代装饰性纹饰种类图

云纹。云纹是指左右两端向内弯卷,形状近似云朵的纹饰。在春秋晚期,云纹与谷纹、S纹一起组成浮雕虬龙纹,在战国早期,与谷纹交叉布列成云谷相杂纹。到了战国晚期,云纹终于独立而出,成为玉器上的一种装饰纹样。云纹对后世的影响相当大,使用频率较高,延续时间也很长。汉代玉器设计者抓住云彩变动的主要特征,用回转流畅的简练线条,刻画出流动的云纹。虽然云纹的样式比较简单,但是云纹在玉器上的铺排方式却有着丰富的变化,排列方式有规则排列和不规则排列两种,在玉器中既可以作为整体装饰,也可以起辅助作用,还可以通过各种组合手法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丰富多样、种类繁多的云纹,如连头云纹、双头云纹、丁字云纹、如意云纹、双阴线勾云纹、丁字勾连云纹等,如阴刻的云纹横竖相连成丁字云纹,以及将云纹做成垂直性折转,形成如意云纹等样式。

汉代玉器8:汉代玉器的纹饰

图2:玉剑璏(勾连纹云纹),西汉后期,长7.9cm,宽2.6cm,高1.3cm,湖南省博物馆藏

汉代玉器8:汉代玉器的纹饰

汉代玉器8:汉代玉器的纹饰

汉代玉器8:汉代玉器的纹饰

图3:各式各样的云纹

汉代玉器8:汉代玉器的纹饰

汉代玉器8:汉代玉器的纹饰

图4:云纹及其演变图

谷纹。谷纹就是象稻谷形状的纹样。谷纹在战国玉器上已大量使用,汉代仍沿用这一纹饰,出现了多种形态。谷纹的形状比较简单,一般多为排列组合的形态,在创作手法上保留着既象征、又写实的风格。谷粒饱满如珠,成行成列,排布整齐,多使用剔地浅浮雕配合阴线刻进行雕琢,表现形式有呈阳文状态,也有呈阴文状态。圆形谷纹和乳丁纹完全相仿,后人多将圆形的谷纹统称为“乳丁纹”。

汉代玉器8:汉代玉器的纹饰

汉代玉器8:汉代玉器的纹饰

图5:白玉谷纹璧,西汉早期,1995年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汉代玉器8:汉代玉器的纹饰

汉代玉器8:汉代玉器的纹饰

图6:谷纹、三连谷纹、勾连谷丁云纹

汉代玉器8:汉代玉器的纹饰

汉代玉器8:汉代玉器的纹饰

图7:谷纹、勾连谷纹分布图示

乳丁纹。乳丁纹是指凸起于玉器表面上的圆形纹饰,出现于战国晚期,从纹样的形状与排列状态来看,可能是从浮雕谷纹的定位工序中衍生出来的。但是战国晚期至西汉时期的乳丁纹,并非一颗颗独立于器表上,它们的高度较浅,总是两个或三个乳丁纹以阴线连成群组,成为联机乳丁纹。有别于一般玉璧稳定平和的特征,下图的乳丁纹璧给予观者或向圆周扩张,或向圆心收缩的视觉动态方向感,此中差别的主因在于纹饰铺陈的方式不同。由于本件玉璧以阶梯式连线乳丁纹填饰,组装的方式虽然左右也以阴刻线勾连,但整体趋势是上下的勾连关系。

汉代玉器8:汉代玉器的纹饰

图8:乳丁纹玉璧,西汉,外径12.2cm,厚0.4cm

3.4.2结构性纹样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纹饰独立化,成为可以独立存在的完整形象,以动物类纹样为主,常见的有龙纹、虎纹、凤纹、螭纹、鱼纹、兽面以及神话动物的形象等,大多数呈现出立体化的特点。汉代的主体纹样以动物纹为主,最常见的有龙纹、虎纹、凤纹、螭纹等,虚构的神兽纹样也占相当大的比例。尤其龙凤纹是汉代玉器常见的题材,有时作为玉器的造型,有时作为表面的纹饰,有时运用镂空(透雕)工艺,有时是通过浮雕工艺或刻画来塑造。

龙纹。春秋战国时期,龙纹玉佩大量出现,战国时期,由于镂空的方式和各种雕刻技法的成熟,玉龙在战国时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造型镂空与平面立体化的双重技法下,战国玉龙的形态更加丰富,种类最多,造型多姿多彩,有直线形玉龙、回转形玉龙以及“S”形玉龙等多种形态,有“玉龙百态”之称,直接导致了两汉龙纹的兴盛。正如徐乃湘、崔岩峋所说:“龙在汉代,在形式上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汉代是龙纹的真正定型期。”[2]西汉初期到中期,龙的造型表现出气吞山河的豪迈,逐成为汉代玉器造型的代表。

龙形佩主要有 S 形和环形,富有动感,造型多样。其中西汉早期多见S形龙佩,大都造型硕大,且形象独立,多有战国遗风。形制有横式和竖式两种,造型突出龙的立体感和肌肉感,如如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出土的龙凤纹套环整个设计非常精美,内外出廓甚为巧妙,在平面中显出极强的动感。在汉代,制玉工匠根据不同的器物,采用不同的技法,琢制出不同的龙纹,最为明显的是佩饰玉与葬玉中龙的造型风格迥异:由于功用的不同,佩玉中的龙主要追求外在力量、气势之美,而葬玉中的龙更追求内涵的神秘。龙纹的另一种造型为一首两躯的艺术形象,乍看为双身共首,既增加龙体的修长,又增加其神秘感。

汉代玉器8:汉代玉器的纹饰

图9:游龙卧蚕纹玉璧,西汉前期,外径8.6cm,内径4.3cm,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出土

凤纹。凤纹也称之为凤鸟纹,长尾高冠的鸟一般都谓之凤。凤作为独立纹样出现较晚,西周早期的凤纹应用于青铜器上,强调头面部和眼,整体造型方折严谨,体现出礼器装饰纹样的特点;而在汉代玉器中,凤鸟体现出明显的特点:喙呈弯钩形状,冠多为羽状,有的头上为扇形花冠,有的为逶迤的长冠,垂于颈后,长冠的尖端向上或下回卷,有的为绶带状花冠,花冠代飘于胸前,可垂至足部,冠尖端向上回卷。凤纹形象皆为侧面,多为回首或昂首前视的形状,所用的琢玉技法也有不同。

下图的两个凤纹佩,前者凤首回望和足爪、羽翅形成斜对角构图,由此形成回首向下斜倾的运动方向。为了要平衡失调的重心,以达到均匀美感,同时在穿系佩挂时保持水平稳定,凤尾沿玉料平直而下,以收视觉均衡、平和之效。同时羽尾回勾,将凤首向下的运动张力回收,从而达到饱满内张的动态效果。而后一个凤纹佩,设计者利用艺术镂空曲弧大、去料少的特性,创造出强有力的视觉张力,而整体张力并未失衡,呈现内张平稳的特征,主因在于合宜的构图。左下的足爪和右上的头颈相比虽略显薄弱,但其踩踏的弯弧构造正可互补;左上胸羽虽大且彰显,但和右下宽弧的尾羽恰为平衡。作品在尾部夸大失衡、整体对称回补的稳定构图中,产生强有力的动态感和内收张力。

汉代玉器8:汉代玉器的纹饰

图10:凤纹佩,西汉

汉代玉器8:汉代玉器的纹饰

图11:凤纹佩,西汉

如下图的镂空双龙凤纹珩,制作者试图在去料最少的原则下设计出多样化的题材。双龙共用的圆弧身躯分为二层,皆仅镂空少量玉料:上层是对称的回首凤鸟,凤首的视觉方向和斜对角构图的身躯,引导观者的视线汇集于中轴线上,以此形成稳定平衡的艺术特征,并用剩余的玉料镂空设计出足爪和羽翅,而以交叠的形式营造出立体空间效果;下层则以简单的镂空塑造缭绕的云气,以此烘托仙界的龙凤母题,并以层叠的方式创造出仙界深邃的空间感和神秘气氛。

汉代玉器8:汉代玉器的纹饰

图12:镂空双龙凤纹珩,西汉早期,长10.6cm,宽5.2cm,厚0.3cm,震旦艺术博物馆藏

螭虎纹。代表汉玉纹饰艺术风格的另一种纹饰为螭虎纹。螭虎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是人们想象的神物。汉代文献记载,螭为龙属。《后汉书·马融传》注:“螭,龙之属。”螭虎应是兽体龙纹中的一种。螭虎是由螭发展出的另一种异兽,是一种很神武的动物,所以大多装饰佩剑。相对于龙纹与凤纹,螭纹的出现很晚,存在的时间也较短,大约出现在春秋晚期,装饰于玉器始于战国时期,入汉以后大量使用,多用于玉剑饰,在玉器中并非典型。

螭也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灵兽,大多身形粗壮,四肢矫健,有独螭造型,也有母子螭纹,出没于云霭之间,或隐或现,或虚张声势,或探头探脑,彰显了汉代玉螭的独特韵味。汉代玉雕螭纹的造型既充满生机与活力,又充满了装饰性的艺术风格,呈现出一派生动活泼、矫健壮丽的气势。

战国时期,螭纹以浅雕技法为主,而西汉改平面雕为高浮雕,突出螭虎形象,既充满生机与活力,又富于装饰性。[3]螭纹作为汉代玉器中典型的动物纹样,多呈S形弯曲的行走状,与龙纹相比有更大的自由,既可以装饰长边,填充方形器,也可以蜷转盘曲,因此成为最常见的动物纹样题材。如山东巨野红土山汉墓出土的剑首,采用透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琢磨出5只螭虎纹。螭虎造型流行于西汉中前期,西汉后期到东汉,螭虎纹多采用高浮雕和成熟发达的镂空技法,极具特色,与战国时期流行纹饰截然不同。如螭纹玉带头雕饰精美,纹饰生动,全器以较和缓的曲线描绘层叠的云气以及神兽母题,同时以多视点技巧组装神兽的身躯各部,在柔畅安宁的背景中营造出动态张力,达到亦张亦驰、忽急忽徐的神秘效果。

汉代玉器8:汉代玉器的纹饰

图13:螭纹玉带头,东汉,长7cm,宽4.8cm,厚0.4cm,震旦艺术博物馆藏

标签: 汉代玉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