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创新——汉代玉器的文化特点

买玉网 玉器品牌 112 0

作者:刘照建

  近年来,在徐州、邳州、睢宁等地的汉墓中出土汉代玉器数量众多,尤其是邳州仿古玉制作已发展成为规模性产业,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但是对于汉代玉器时代风格和文化特点则存在模糊认识。为从总体上把握汉代玉器的文化面貌,本文结合汉代楚国历史探讨汉代玉器的文化特点。

融合与创新——汉代玉器的文化特点

  一、融合性

  汉代玉器具有融合性特点,体现在继承和发展两个方面。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在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黄河流域的齐家文化以及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等遗址中,都发现大量精美的玉器,商代殷墟也出土了较多玉器。玉在古人心目中是美好的形象,具有宗教或礼仪方面作用。进入东周,开始提出玉德的理念,逐步系统化用玉理念,先后有管子指出玉有九德,孔子认为玉有十一德,荀子也提出玉有七德,在诸子学说影响之下,玉文化获得空前发展。“君子比德与玉”、“无故玉不去身”的理念深入人心。

融合与创新——汉代玉器的文化特点

汉代楚国的第一代楚王刘交,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东周时代,年轻时即曾与鲁人穆生、白生、申公一起到荀子门徒浮丘伯门下学习《诗经》,文化底蕴深厚,“好书,多才艺”。受封楚国后,刘交延请这几位鲁人同窗参与楚国政事,“元王即至楚,以穆生、白生、申公为中大夫”。政事之余,共同研习学问,申公写出研究《诗经》的著作,世称《鲁诗》;刘交刻苦钻研《诗经》,其研究《诗经》成果的专著,后人名之为《元王诗》。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东周以来形成的玉文化无疑对刘交也影响很大。目前徐州地区发现的玉器,其形制纹饰与春秋战国玉器相似度高,在丧葬领域使用的玉器就是前朝的翻版,诸如玉面罩、口含等,尤其以玉衣为中心的玉殓葬形成,都是植根于周文化深厚的土壤。

融合与创新——汉代玉器的文化特点

  徐州地处黄淮平原,这一带为南北文化交流之走廊,自古以来多种文化在徐州汇集碰撞,玉器制作发展也不例外。早在新石器时代,新沂花厅遗址发现大量的良渚文化的遗存,表明徐淮一带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春秋末年,楚惠王时期“是时,越已灭吴而不能正江淮北;楚东侵,广地至泗上。”楚国势力已达到泗水以北。战国时期,《淮南子·兵略训》载“昔楚人之地,南卷沅湘,北绕颖泗,西包巴蜀,东裹郯邳。”说明楚人势力东北境已达到山东南部,徐州即在楚境范围内。周简王十三年,楚郑联合伐宋,夺取宋之彭城,周宣王甚至曾封楚将为彭城君。战国后期由于受到西部强秦的打击,楚人的中心东移到江淮地区,一度将寿春(今安徽寿县)作为都城,这样徐州地区更是深受楚文化的影响,以至汉代初期徐沛一带人们的文化活动也都留下楚文化的烙印。长期生活在沛郡的刘邦,在其回乡酒宴上,吟唱气势豪迈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兮”字反复出现,这是楚辞的典型表现形式,由此可见楚文化影响之深远。其次,徐州地理位置处于黄淮平原苏北,历史上曾作为宋国首都,距离鲁国都城曲阜仅百余公里。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过徐州吕梁洪,观看川流不息的洪水,留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迄今,吕梁尚留有孔子的“观洪亭”,说明当时徐州地区文化交流频繁,无论楚文化还是鲁文化都在徐州地区留下烙印。正是在这种开放的文化环境中,徐州地区的玉工吸收融合当时先进工艺技术,加工制作一大批高水平玉器。考察徐州汉玉特点,从器形到工艺都明显继承了楚地玉器的风格特色。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陈列大量楚国玉器,与徐州地区出土的汉玉器型相近,这是徐州地区汉玉的源头。具体而言,更接近安徽长丰战国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双龙玉佩、双龙玉璜等同类玉器,其造型和制作风格几乎相同,体现明显的前后承接关系。同时,与曲阜鲁故城战国早期墓葬中出土的同类器物在构图和造型上也有明确的继承关系。由此可见,徐州地区西汉楚国玉器,不是由一种文化影响而形成。韦正等学者在讨论狮子山楚王墓的玉器来源时认为:应是主要集中了战国楚、鲁两地的玉工所组成的玉器作坊制作的。因此我们认为,徐州汉玉深受南方和北方文化影响,是不同地域文化融合的结果。

  徐州汉玉体现承前启后的特点,融合性表现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承袭周文化用玉的理念,另一方面吸纳楚鲁的制玉技术,上承春秋战国,下启三国魏晋南北朝,继续发扬周代玉器殓葬功用,出现大量新的生活用器,拓展和强调了玉器的实用性,加快世俗化的步伐,使得玉器从天使到人间,直接开启玉器实用性大潮。

  二、创新性

融合与创新——汉代玉器的文化特点

  春秋战国以来,在诸雄争霸的大时代背景之下,以刘邦为首的丰沛集团,推翻短暂统一的秦帝国,登上历史舞台,建立大汉王朝;在“汉承秦制”的大框架下,采纳陆贾建议,改变治理策略,任用叔孙通创建一系列新的礼仪典章制度,开辟一个崭新的时代。刘交是刘邦同父异母之弟,曾与刘邦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为汉家天下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是汉王朝的缔造者之一。“交与卢绾常侍上,出入卧内,传言语诸内事隐谋。”刘交与刘邦关系密切,在治理楚国过程中深受其影响。公元前201年,刘交被封为楚王。作为楚国始封之君,具有开国风范,他充分利用刘邦故乡便利条件,大力发展经济;在其治理的23年间,楚国社会生产恢复,经济发展繁荣,一度成为东方大国。开创楚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最能体现刘交创新精神的是墓葬形制的变革,西汉横穴岩洞墓首次在徐州地区出现,且形制无一雷同,成为有汉一代诸侯王墓的典范。同样,作为沟通人神的玉器,具有等级身份的象征,凝聚政治文化信仰的密码,规范社会有序运行的载体。在大汉王朝的统治者主导之下,开始了伟大的变革,就徐州考古出土汉玉而言,汉初徐州地区的玉器创新性体现在新领域、新器型、新工艺三个方面。目前所有帝陵均未发掘,皇室用玉情况尚不得而知。但是,西汉楚国是汉代重要诸侯方国,加之与刘邦关系密切,其用玉理念体现的实质就是大汉王朝的文化风尚。

  汉初玉器实用步伐加快,使用领域迅速拓展,从原来的礼仪用玉和装饰用玉向殓葬和实用两个方面拓展,主要表现在殓葬玉器和生活用玉使用范围扩大,尤其是生活用玉向饮食、文房、室内装饰等实用器皿延伸,相继在不同生活领域出现一批新的器形。过去实用玉器主要用于装饰生活领域,常见有玉带钩、玉环和玉剑具系列。汉初在饮食领域新出现高足杯、耳杯、玉卮等玉质酒器系列。文房四宝方面出现用来携带毛笔的双联玉笔套,由于以前从未发现,学者一度不知是何功用,在分类时不知如何归类,其实是“好书多才艺”楚王,在竹制笔套的基础上创新,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双连玉笔套,又为汉代文房四宝家族增加一个新品种。家居生活上则出现以豹和熊作为题材的大型玉镇,如此体量的圆雕艺术品,反映汉代社会昂扬进取的精神面貌。这都是汉代用玉的创新在生活方面的体现,开启衣食起居全面用玉的新时代。其次,适应楚王“事死如生”需求,玉器在殓葬领域得到空前繁荣和扩大,出现一批新的器型,新出现玉棺、玉衣、玉枕等系列殓葬玉器。以玉殓葬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发展到汉代,随葬器物器型增加,出现竖式S龙等新的殓葬玉器,新器型层出不穷,并形成复杂的组合。尤为值得称道的是被称为“鸿篇巨制”的玉棺、玉衣出现,中国玉器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高峰。玉棺和玉衣同时出土于狮子山楚王墓。目前,狮子山楚王墓墓主尚未有定论,先后有三代、二代、一代之说,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来看,一代可能性较大,即使是二代或三代,其时代也早于全国其他地方发现玉棺和玉衣的诸侯王墓,因此狮子山出土殓葬玉器中玉衣和玉棺,无疑是全国率先使用,开创使用玉衣和玉棺殓葬之先河,并成为有汉一代典型的殓葬制度,具有重要创新意义。同样,玉枕最早出现的地区也是徐州。已发现玉枕形制多样,有长方形盒形镶玉玉枕、铜座镶玉木枕、板凳形兽头玉枕,多数制作精美,有的上面还镶贴金箔,从诸侯王墓到宗室墓都有随葬,很少单独出现,一般与其它玉器共同组成玉殓葬组合。玉面罩和玉头套在徐州地区流行于西汉初期,大致与玉衣玉棺同时出现,考虑三者制作工艺难度相当,使用者身份高低不同。三者之间没有前后发展演变之关系,使用原因是汉代贵族对诸侯王或者皇帝用玉的追随和模仿。这是汉代楚国在西周出现的面罩基础上的复兴,但是其制作和殓葬方式与西周已经有很大不同,是汉代徐州玉工根据时代需要在前朝基础上的一次再创造。玉蝉在徐州大中小型汉墓中都有出现,材质多样,制作精良,在徐州曾经流行一时。有学者认为,徐州地区在东汉早期以前都是蝉形口含分布的重要中心之一,汉代的蝉形口含可能首先从徐州地区兴起,并很快扩展到西安地区。当然,商周时期已经使用蝉形口含物,真正的蝉形口含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周秦之地,西汉早期的蝉形口含似乎并非直接承袭先秦传统,而是对传统的再发现和新创制。这一点与徐州地区的玉面罩出现相似。从体量巨大的玉棺玉衣到形制狭小的玉蝉,就目前考古发现而言,都是汉代徐州地区首先出现,充分体现了汉代徐州人的创新精神。事实上,无论装饰用玉还是殓葬玉器都具有实用性。装饰用玉用于实际生活中的佩戴;殓葬玉器则用于死后之生活。汉代玉器的实用性特征明显,商周以来笼罩于玉的庄严凝重意味降低,玉器的神性和礼性正逐渐被丧葬的实用性和生活的多样性所代替。

融合与创新——汉代玉器的文化特点

  至于加工工艺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工具革新和新工艺的运用。汉代琢玉工具在形式上与前朝变化不大,主要有开料的直锯和砣锯,以及雕琢器型纹饰的砣、管钻、桯钻等。但是,汉代钢铁冶炼技术进步,当时徐州地区块炼渗钢、炒钢等钢铁制品普遍存在,淬火、冷加工等多种热处理工艺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工匠对钢铁性能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有利于推动制玉工具革新,加工工艺获得空前发展。汉八刀和游丝毛雕等新型雕刻工艺出现,尤其薄壁深孔的掏膛技术,在现代机械加工领域都一直是难题,何况玉的硬度高且脆,加工难度可想而知。但是这在徐州汉代玉工那儿都已经解决,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长度为26.2厘米的双连玉笔套就是最好例证。

融合与创新——汉代玉器的文化特点

  创新是一个王朝初期的显著特征。徐州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秦汉时期这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十分发达,许多新事物都是首先从这里开始,然后影响到全国各地,诸如汉代玉枕、玉棺等皆是从徐州兴起,然后向全国传播的。当前,邳州仿古玉雕名闻天下,如果从业人员能够准确把握汉代玉器的文化特点,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玉雕作品,必将进一步做大做强玉文化产业。

(作者:徐州博物馆研究员)

《邳州文化》第36期

标签: 汉代玉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