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玉器22:汉代玉器的制度

买玉网 玉器品牌 108 0

汉代的文化、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等因素,儒家学说促使汉代的玉德学说进一步深化,而道家学说和谶纬学说成就了葬玉和压胜玉器的发展,特别是西汉中期以后,汉玉虽然仍披着神学谶纬学的外衣,保留其祭器、礼器的功能,并规定了使用者的身份,赋予玉器以审美价值,进一步丰富了汉代玉器的文化内涵。汉代浓厚的用玉文化氛围和一整套用玉制度,就产生于这样的大背景下。

西周时期,不但指把宫廷玉器的生产制度化,而且在礼仪、祭祀、丧葬方面进一步制度化,完成了一整套的用玉制度。而汉代继承了这套制度,其中,用玉制度则包括礼仪制度、丧葬制度、祭祀制度中关于不同等级的用玉规定;生产制度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玉匠的来源、玉匠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官办玉器作坊与民间玉器作坊的经营方式、生产规模、玉制技术、工艺效率等。

1.生产制度治玉作为手工艺之一种,隶属于“百工”,在《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已经设立玉作,制玉的工匠称为“玉人”,属于“刮摩之工”。汉代的官府手工业继续存在发展,为满足贵族奢侈品的制作,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工艺制作的机构,并且有专门的职官执掌。如秦、汉“设少府……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玉器就属于“宝货”之类,因此应归少府监管理。《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有六丞。属官有尚书、符节……东园匠十六官令丞。”少府设尚方署,到汉末分为中、左、右三尚方,之后历代沿袭。其中中尚署掌供郊祀圭璧、天子器玩、后妃服饰之制,并制造赐给百官的鱼袋;左尚署掌供扇伞车辇等;右尚署供十二闲(厩)马之辔。可见,两汉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大量用玉,少府监的中尚署是制造佩饰或欣赏类玉器的机构,其掌管者称为“尚方令”、“尚方丞”。可见,“尚方”作为秦、汉少府属官,其职责是掌御制造刀剑及玩好器物,玉器自然属于玩好器物。唐代颜师古注谓:“尚方,少府之属官也,作供御器物,故有斩马剑,剑利可以斩马也。”[1]这就是“尚方宝剑”的来历。

而制作随葬玉器则属于东园匠的工作范畴。颜师古注:“东园匠,主作陵内器物者也”,可知“主作陵内器物”(如玉衣、玉琀、玉握)的属官称为“东园匠”。《后汉书•礼仪志下》:“东园匠,考工令奏东园秘器。”由此可知,皇室贵族生前使用的玉器,如礼玉、玉佩及实用玉器等,由尚方署管辖的制玉作坊制作,专门用于殓葬的玉器如玉衣、玉窍塞、玉琀等,都归东园匠管辖下的玉器作坊生产。据汉代文献记载,汉代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公主等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这套制度是东汉时才严格建立起来的。

玉衣的制作最为复杂,汉代制作玉衣工序非常繁琐,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由于玉衣体积大,结构复杂,等级高,因此玉衣的制作是一个十分繁难的过程。工匠们首先需要进行选料,所用的玉料要经过开料、锯片、磨光及钻孔等,把玉料加工成玉片,然后需按照人体不同的部位,把玉片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再对玉片磨制、抛光,在玉片的每一角上打孔,有的小孔孔径仅仅一毫米。再用银线穿缀玉片,而编缀玉片的金线、银线、铜线,是用l2条极细的银丝拧成的,既柔软又有一定的强度,因此制作一套玉衣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每一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必须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这需要有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平。整个玉衣制作过程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是相当惊人的,据推算,汉代制作一件玉衣,约需一名玉工费十余年的功夫。由于玉衣的制作工艺非常严格,私营小作坊不可能制作,肯定是由官营玉器作坊完成。当时中央设置了一个专门制作丧葬品的机构,称为东园匠,玉衣就是在它的监督下制作的。玉衣是中央朝廷手工业作坊统一制作的,皇帝把它作为礼物,赏赐给各地的诸侯王及朝中受宠幸的大臣。

汉代玉器22:汉代玉器的制度

金缕玉衣,西汉中期,通长188cm,河北满城县陵山1号墓出土,河北省博物馆藏

汉代玉器22:汉代玉器的制度

玉衣片,2007年西安出土,新莽时期

2.用玉制度用玉制度包括玉器的种类、造型、使用方法、使用等级等,部分纹饰的使用也有着较为明确的等级划分,也应属于制度这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讲,玉器的使用本身就有等级方面的表现,出土玉器的墓葬大多是贵族墓,只占发现总墓葬数量中很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在用玉较为严格时期。在用玉的数量与质量上,大墓与中小墓的悬殊有时是天壤之别。所以是否使用玉器、使用玉器的多寡、使用石质或玉质之间都有等级上的差别。而我们要探讨的用玉制度,主要关注的是有权使用玉器的阶层,这本身就是用玉制度的表现之一。

1、西汉时期。如果说西周与春秋战国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那么西汉与春秋战国则是在楚文化与中原各文化高度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汉王朝直接继承了周王室的礼制系统,同时接受了浪漫主义的楚文化影响,形成了大一统的楚汉文化。西汉的用玉制度主要是以葬玉为主的葬玉制度,在西汉中期形成了完整的玉衣葬玉组合,这是战国时期齐鲁葬玉制度与周式葬玉制度的完美结合。佩玉制度与仪玉制度在两汉没有大的发展,所以文献中所记载的这两种礼玉制度在西汉时只是传说和附会,现实中很少使用。西汉的用玉制度是在以追求长生不老的社会思潮下形成的、以殓尸为主要目的的葬玉制度,达到了中国玉器发展史的高峰。这一段时间是西汉由初建走向全盛的时期。西汉早期以徐州地区的楚国王侯墓葬较有代表。西汉中期,用玉等级较高的墓葬较多,出土范围扩大,如江苏徐州、河北、广州、山东等地,由于各大型诸侯王墓的墓主都较为确定,时代也就较为明确。

西汉早中期出土玉器情况

汉墓

出土玉器

1

徐州子房山汉墓M3

玉面饰位于面部,玉枕位于头下,玉缓九、玉璧三位于身上身下,玉璜分握于两手中,玉瑱八、玉琀一

2

徐州后楼山汉墓

玉璧在头顶,玉泌、玉璏在腰部,余均在头部

3

徐州狮子山汉墓

部分玉器出于盗洞,侧室出有玉璜、玉觿、玉枕、玉舞人、玉塞、人骨等,耳室出有玉戈、玉璧、龙形玉佩、铜印、玉棺板、玉环、玉衣片、玉蝉等

4

山东临沂西汉刘疵墓

玉衣套在墓主身上,棺盖上有玉璧一,左右手与右肩各铁剑一,胸部有玉佩2、右手握玉佩、玛瑙印章在腰部。

5

满城汉墓Ml

身着金镂玉衣,头枕镶玉铜枕,墓主身南出有圭、璧、环、带钩等玉器,从出土情况,当是放在棺撑之间,玉印与案饰共出,另外主室西南出有玉璧等

6

满城汉墓M2

中室出有少量玉器,后室有玉璧一、玉印一,镶玉漆棺放在主室的西南部,在玉衣上部和下部有大量的玉版片、底部玉片保存完好,另有一些玉璧有规律的压在玉版片上。玉版片镶嵌在棺内,而玉璧镶嵌在棺外,棺内有玉衣、玉璧、铜枕等

7

广州南越王墓

前室、东耳室身上组佩各一,西耳室出有玉璧、玉磺、玉环、玉舞人、玉剑饰(43件)等,主棺室:玉衣、玉具剑(全)、剑首、剑璏、剑璲、玉泌、玉璧(47)、玉璜、玉佩、玉带钩、心形玉佩、组玉佩、等,西侧室出有玉璧、玉璜、玉环、兽形佩、组玉佩、玉鼻塞等,东侧室(殉夫人)身上有7组组佩、玉璧、玉舞人等

8

山东巨野红土山汉墓

玉器均置于棺内,墓主身下置玉璧十,玉环一,身上置玉璧十七,棺上置玉璧一。韘形玉佩与玉塞同出于墓主身下,玉圭在头部,印章出于腰部。玉琀一,玉瑱四,玉塞一、手握猪二。

9

山东长清双乳山汉墓

玉面罩在面,玉枕在颈下,玉璧分别在腹部、腰侧、背部,手握在手,剑底一在剑,二在颈下枕外等

由上表内容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的用玉特点为:

1、各地用玉情况较为统一,用玉等级明显,较高等级的墓葬玉器种类齐全,玉质精良,一般的贵族墓玉器种类不全。主要是佩玉与葬玉,而以葬玉为主。

2、仪玉很少,在大型墓中偶见有玉圭,大多为尖首圭,制作精细。

3、佩饰玉有玉璧、玉磺、玉环、剑饰、串饰等,以玉璧、玉剑饰最为常见。

4、从这一时期开始,葬玉成为常见的玉器种类,高级贵族墓中葬玉组合齐全,

一般墓中有一至几件不等;玉面罩、玉衣套、玉衣前后有一定的发展演变关系,西汉早期是以玉面罩为主的葬玉组合为:玉面罩(1)、玉枕(1)、玉手握(2)、玉塞(1),但是稍后的组合发生了变化,玉手握由玉璜发展为玉猪,玉塞由玉珍发展为多窍塞。西汉早期偏晚玉衣就已成熟,至西汉中期以玉衣为中心的葬玉组合已定型:玉衣(l套)、玉枕(1)、九窍塞、玉握猪(2)、玉璧(不定)共五种。

西汉中期诸侯王墓大多使用玉衣,而双乳山汉墓仅用玉面罩,盖因墓主获罪而死,故不准使用玉衣,另外,同时期的宛胸侯刘执也因罪死亡,未使用任何玉殓具。这种情况说明,玉衣等级高于玉面罩,而且王与侯之间的用玉有差别。表明此时用玉等级森严。

2、西汉后期至东汉时期。东汉以玉衣为主要丧葬方式的葬玉制度,是西汉葬玉制度的后续,如同用鼎与棺椁制在春秋战国遭到僭越一样,葬玉制度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也遭到破坏,虽然东汉统治者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条文,但仍未能从根本上扼制这种僭越,结果葬玉制度在不断被逾制、被破坏的过程中逐渐走向了消亡。因此,从整个三代至两汉的用玉制度的发展来看,东汉是用玉制度是由史前发展而来的礼玉制度的终结篇,不管是西汉流行的葬玉,还是先秦流行的佩玉,或夏商使用的仪玉,皆随着东汉的灭亡而退出历史舞台。西汉后期是以公元前87年为界来划分,在此前后的玉器无论从造型、纹饰等表现出的艺术风格,还是从玉器的种类、质地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玉器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东汉时期虽然有一段复苏的迹象,但是毕竟是强弩之末,只是西汉后期玉器风格的延续。本期的诸侯王墓发现较少,现在较为确定的只有河北定县八角廊40号汉墓、北京大葆台汉墓M1、M2,此外还有扬州“妾莫书”墓等,但是大都被盗。

西汉后期至东汉出土玉器情况

汉墓

出土玉器

1

北京大葆台汉墓Ml

玉璧、玉磺、玉环、龟形玉饰片、玉匣(残片)、螭虎玉饰片、玉条等

2

北京大葆台汉墓M2

玉佩、玉舞人、玉觿、玉环、玉璧、耳塞、玉鸽、嵌玉片等

3

河北定县八角廊40号墓

金镂玉衣、玉璜(握)、九窍塞、玉璧、玉缓、玉具剑饰、玉璜、玉觿、璧料、玉佩、玉环、玉人等

4

江苏扬州“妾莫书”墓

铜镂琉璃片、玉璧、玉璜、玉舞人、玉觿、螭虎形玉器、玉饰佩件、玉贝饰、嵌玉鎏金铜带板等

5

河北定县北庄汉墓

鎏金铜镂玉衣、玉枕、玉璧、玉带钩、玉蝉、石珍、石豚、玉豚、玉眼盖、玉塞、石塞、玉龟等

6

山东临淄金岭镇东汉墓

银镂玉衣片、玉璜、玉璏、玉璧(残)、玉环、玉剑首、玉格、玉塞等。其中玉衣片、玉璧、玉环、玉璜、玉塞等出自主室,玉珑等出自前室

7

河北北陵头43号东汉墓

银镂玉衣、铜镂玉衣、玉座屏、玉璧、玉饰片、玉璜、玉环、玉舞人、玉觿、玉坠、玉泌、玉璏、玉璲、石枕、石羊、石猪、鼻塞等

本期用玉特点为:

1、用玉情况较为统一,种类主要有葬玉、佩玉等,仪玉基本不见。

2、佩饰以玉璧、玉环、玉璜、玉觿、韘形玉佩、剑饰等为主,很少见有组合串饰。东汉时期出现了一些与西汉不同的创新玉器种类,如文字璧等。

3、葬玉的出土更加普遍,即使在平民墓中也会出有玉塞等小型的葬玉,葬玉中以玉塞、玉握最为普遍。玉衣使用有扩大之势,不仅玉衣的镂质多样化,而且玉的质地也开始多样化,譬如琉璃衣。但是从此时开始,特别是东汉,金镂玉衣少见,大部分是银镂、铜镂或是鎏金铜镂。玉衣组合为玉衣、玉枕、玉手握、玉塞、玉璧五种,此时除玉衣质地开始变化外,玉璧数量开始大幅度减少。

标签: 汉代玉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